论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

摘要

幼儿园各个学龄幼儿争抢玩具的行为是幼儿园内常见的一种不好的行为,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下幼儿会通过这个行为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或者用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游戏确实是幼儿日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也正是因为如此,各个学龄阶段的幼儿们会经常性的出现争抢玩具的行为现象。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幼儿们在各自的家庭里面都独占宠爱于一身,渐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的个性。当幼儿离开熟悉的家庭,进入陌生的幼儿园大环境后,他们经常会发生打架和争抢玩具的行为,争抢行为尤为较多。争抢玩具行为是幼儿在一些特殊的特定情境下所选择的维护自身利益或表达内心情感的行为方式。幼儿争抢的原因与目的不大相同,但并非都是负面消极的,正确处理对待幼儿之间的争抢行为,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沟通能力,更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从幼儿争抢行为的现象入手,剖析其深层次原因,并对于如何改善幼儿的争抢行为提出几项建议。所以如何有效解决幼儿争抢玩具的不良行为,让他们乐于友好和睦的与小伙伴相处,就是本文接下来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争抢行为;教育策略

Abstract

The behavior of school-age children fighting for toys is a common bad behavior in kindergartens. In some special situations, children will protect their own interests through this behavior, or used to express their inner feelings. However, it can not be ignored that the game is indeed an indispensable and important activity in children’s daily activities.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is, children of each school age will often appear to fight for toys.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in modern society, children dote on themselves exclusively in their own families, and gradually develop a self-centered self-personality. When children leave the familiar family and enter the unfamiliar kindergarten environment, they often fight and fight for toys, especially more fighting behaviors. Fighting for toys is the way that children choose to maintain their own interests or express their inner feelings in some specific situations. The reasons and purposes of children’s competition are not the same, but not all of them are negative and negative. Correct handling of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children can not only improve children’s social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but also be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phenomenon of children’s fighting behavior, analyzes its deep-seated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children’s fighting behavior. Therefore, how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bad behavior of children fighting for toys, so that they are willing to get along with friends, is the next paper to focus on research and solve the problem. Key words: kindergarten education; fighting behavior; education strategy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人类自古以来就是社会性的群居动物,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关系中,并在社会的大环境里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们与生俱来的社会属性导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会发生不同形式的冲突,在诸多冲突中,行为冲突和语言冲突是最常见的两种形式。语言冲突主要是一般指口头上的争执行为,行为冲突则是指个人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争抢的方式,这种冲突一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另外一种方式呈现出来。一部分人在幼年时期就呈现出强烈的行为冲突现象,比如争抢食物、争抢座位、争抢玩具等。孩童冲突行为的产生反应了其控制能力的强弱,对于教师来讲,合理的处理方法和处理措施将直接影响孩童对这种冲突的有效反应。目前的研究领域中很少有关于儿童争抢行为的研究及文献,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幼儿的争抢行为来研究儿童的心理想法,为合理解决儿童这一问题提出理论依据。

第二节研究目的

本文采用直接观察的手段,通过对幼儿近距离的观察和分析,系统研究幼儿争抢行为发生的原因,了解幼儿积极或消极的心理状态,不断完善幼儿争抢理论的研究,并提出解决这类问题的建议及方法[1]。

第三节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在近些年的幼儿研究领域中,很少有研究者对幼儿争抢行为做具体的分析和解剖,常常忽略幼儿争抢行为背后的原因及其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通过研究幼儿的争抢行为可以进一步深入认识幼儿的心理成长过程,也可以通过幼儿处理争抢事件的行为反应其心理成熟度。本篇文章试图从多个角度、多个领域去深入剖析、

共同探讨幼儿争抢行为背后的原因。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对幼儿真实的争抢情境加以还原,观察整个争抢行为发生的经过,由此来理清整个事件的具体脉络,分析争执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2]。此研究有助于弥补当前儿童争抢行为领域的研究空缺,夯实幼儿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结构,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进程,提高人们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注度。

实际意义:幼儿争执行为的研究有一定的实践意义。通过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心理成熟度、情绪控制力有深入的了解,有利于反映幼儿对外界情况的看法。对相关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探讨,可以帮助教育人员及幼儿家长提高解决幼儿争执问题的能力,掌握高效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从而避免类似现象的产生。本文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大量研究及对幼儿争执行为的实地观察,仔细记录不同类型的幼儿在争抢过程中存在的情绪变化和心理状态,分析造成幼儿出现某些消极行为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希望本研究可以了解幼儿在争抢过程中的真实想法和心理需求,帮助教育人员合理高效地解决类似问题,同时引导幼儿以孩童的方式解决同伴间的争执。在此基础上,应不断引导教育人员重视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情绪状态,积极促进幼儿与同伴间的和谐发展与友好互动。

第二章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第一节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幼儿冲突领域有较多的研究,大量的研究数据和文献告诉我们:幼儿间的冲突较为频繁,时间较短,呈现出明显的儿童特性。Dawe和Chen在1982年深入幼儿生活中进行近距离观察和分析,发现幼儿日常生活中极易产生同伴间的摩擦和矛盾,这些矛盾频繁发生但维持时间较短;研究者Eisenberg和Garvery认为幼儿冲突产生的原因较为固定,大部分幼儿呈现出统一的争执冲突行为;hantz在研究中发现,幼儿产生冲突的时间和间隔频率是固定的,大量的研究数据都证明了这一点。幼儿总体的冲突维持时间为24S,每小时产生的冲突行为为7次或9次

(Dunn&Munn),这恰巧证明了幼儿在冲突过程中呈现出的时间短、频率高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对某件事或某个人的不满和抵触会使幼儿出现反抗情绪,进而产生争执及冲突现象,但这不是造成冲突的关键因素。冲突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首先是冲突的产生阶段。这一阶段是引发幼儿产生冲突的最初原因;其次是冲突的激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冲突双方矛盾加剧、互不相让所造成的冲突升级;再次是冲突策略的运用。通过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和手段消除紧张或拉锯的状态;最后是冲突的结束,这一阶段表示冲突双方恢复和平状态,冲突已经得到解决。

第二节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在幼儿冲突解决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角度来进行[3]。蒋秋芳认为解决幼儿间冲突的策略方法有三种,分别为:亲社会型、中性策略和负向策略,具体的方法是指幼儿对某东西互相争抢、拒绝谦让、行为攻击、向他人告状、他人介入调解等。鞠路宁在研究文献中按照行为的不同将幼儿冲突解决策略分为积极、中性及消极三个维度[4]。相关研究表明,在冲突来临时,幼儿往往会产生消极或负面的情绪,因此常常使用中性或者消极策略,很少有幼儿会采用积极的方法去解决冲突。刘晓静认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于冲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这十种不同的冲突处理策略也分为积极、中性和消极三种。除以上研究以外,我国研究者还提出了完全不同的冲突解决策略。冯晓霞认为可以通过猜拳的方式解决儿童的争执问题;佘翠花则认为解决冲突的主要方式是妥协和让步,黄胜梅在此基础上提出幼儿妥协和让步的次数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逐渐增多,这是由于幼儿成熟之后懂得谦让所形成的现象。在国内研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发生冲突及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不同性别的幼儿在行为上不会产生较大的差异,但幼儿的生活环境及其受到的教育程度对幼儿处理争执的影响较大。

第三章研究方法

第一节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观察及访谈的方式研究幼儿的争抢行为和对应的解决策略[5]。研究者从第三方的客观角度进行实地调研,利用工作职能走进幼儿的生活中,近距离接触幼儿,仔细观察并记录幼儿的生活行为和心理状态,并将幼儿的相关数据及资料录入SPSS软件中,通过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最大限度保证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从而建构完善的、立足于幼儿争抢行为的理论体系。

第四章各学龄儿童争抢玩具的原因与行为现状

第一节为表现自我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人员面对的往往是多种不同性格的学生和儿童,不难发现在众多的学生群体中有一些脾气较为暴躁、控制欲较强、表现欲旺盛的幼儿,这类幼儿在进行玩耍和学习时常常会出现争抢行为。在年龄段上,中班与大班的儿童这些现象较为明显,主要是为了表现自己吸引他人注意,赢得教师关注。

第二节为解决问题

幼儿在解决问题时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和谐美好的,随时都会发生争抢的现象,发生的场景多是小组合作的初级阶段,发生的年龄段多为中班与大班,这个时期的幼儿潜意识中已经产生了朦胧的合作意识,由团队合作共同来完成一项任务时,组内成员的意见并不统一,“意识”上的争抢就发生了。“意识”上的争抢,是指每个持不同意见的幼儿都认为自己正确并且寻求更多的支持,这样的矛盾如果不能及时解决,既降低团队中成员的配合度,使无法完成工作,也不利于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谦虚谨慎、礼让他人的良好品质。

第三节为模仿同伴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曾说过:“模仿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6]。幼儿时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孩子在身体、意识等各方面成长都非常迅速。他们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拥有者强烈的好奇心,可塑性强、模仿性强,如“我也……”行为的发生,正体现了幼儿在语言上的模仿,而幼儿在行为动作上的模仿则表现得更多。当一名幼儿对某件东西产生兴趣时,就算原本并不对这件东西有多么喜欢,他身边的幼儿朋友也会受其影响对物品产生强烈兴趣,由此一来,大规模的争抢行为就发生了。要避免此类有损幼儿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就必须正确引导其模仿行为。如有一天,班上的乐乐带来了一张小贴画,在其他幼儿眼里,小贴画很普通,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当天天过来跟乐乐要贴画时,老师引导乐乐说:“你表现好,我就奖励给你。”其他幼儿听后也过来通过各种方式想要得到这张小贴画。

第四节为帮助他人

幼儿在中班和大班度过的一天中,老师会适度安排一些活动,旨在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主动担当的责任心和默默奉献、服务他人的品行,如轮流做值日、晨间锻炼结束后请幼儿搬运器材。平时,教师也够帮助他人而感到开心。有时,当几名幼儿都想收桌上的玩具时,争抢行为就会在不经意间发生,这并非幼儿有意为之,教师需要合理引导。

第五节各阶段学龄儿童的行为现状

当幼儿进入幼儿园开始集体生活后,他们活动的空间和范围更加宽广。他们有了初步的道德观念,能逐渐按照相关规则控制自己而不逾矩,过程中也会处理好人际关系,自我意识形成并加强。但毕竟是处于幼儿时期,他们自控力不强,对自己的约束力度不够,如果与道德准则发生冲突,他们更多的会以自己的喜好来判断并付诸行动。在大、中、小三个不同的学龄幼儿班级中,使用观察法对幼儿进行了幼儿争抢玩具的观察研究并制作成如下图中表格来更为全面的展示幼儿大、中、小班,,每个不同学龄阶段的争抢行为发生的频率。图中可以观测到争抢行为较多的出现于现幼儿阶段的小班里,小班幼儿出现此行为较多的原因在于幼儿刚脱离父母离开家庭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来到幼儿园的大环境中,常常会分不清所有物归属权,幼儿在这个阶段较为自我。中班幼儿的偶发性争抢行为出现的频率相比较大班和小班较高,中班在高一阶段的学龄教育里已经能够分辨争抢行为的好坏,但是部分中班幼儿虽然已经清楚,确无法做到知行合一,此时教师的干预教育已经出现一些成效。大班幼儿的争抢行为就基本消失,大班从不进行争抢行为的幼儿占大部分,幼儿在这个阶段的学龄里已经大部分能做到了知行合一,这主要随着教师的教育干预与幼儿思维的逐渐清晰,使幼儿能够明白争抢行为的坏处,能够在此基础之上又做到约束自己。

第五章各学龄儿童幼儿在园争抢玩具的特点

第一节小班幼儿争抢玩具的特点

行动简单。争抢玩具时省略去很多非必须的环节,自我意识过强,直接动手,行为过于简单。3-4岁的年龄段,入园时间比较短,认识的新伙伴也不多,当见到自己没有玩过的新玩具时就会产生把玩具占为己有的想法。他们因为年龄小不知道如何分享玩具,更不会与人进行交流协商,所以生夺硬抢成为小班幼儿争玩具的主要方式,甚至为了玩具出现打架行为,完全没有认识到这会给自己和其他小伙伴带来什么样的心理阴影。

爱模仿。主动选择玩具的能力较差爱模仿是3至4岁幼儿的年龄特点,模仿在这个年龄段幼儿行为习惯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7]。幼儿在上小班时年龄过小,还没有建立完备的独立意识和判断力,存在比中班、大班幼儿更为严重的从众心理。在游戏时,他们通常是见到别人玩什么,自己就要玩什么,对方有的东西,自己也想要拥有。

第二节中班幼儿争抢玩具的特点

相比小班幼儿,中班幼儿抢玩具现象仍然很普遍,只不过在争抢时自控力更强[8]。中班幼儿年龄稍大,规则意识更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也能够遵守既定规则,例如使用玩具结束后将其放置在原有位置。中班下学期的幼儿特别喜欢规则性的游戏,像体育类游戏等。如果某个幼儿违背了相关规则而被知晓的话,这个幼儿会遭到其他人的“围攻”。纵然中班幼儿在行为规则化方面相比小班可圈可点,但是他们依然有不足,主要表现在自控能力太差,实践游戏规则时自我中心化仍然严重。而中班的幼儿开始有了初步的是非道德观念,例如明白借别人玩具需要先征求对方的意见。不过由于幼儿自控能力差,当被别人拒绝而自己又很想玩那件玩具时,就容易只顾自己喜好而将规则和协商置之度外了,这个时候就会发生争抢行为,这种现象多见于有一定规则意识但自控力弱的幼儿.对亲疏关系有了初步的认知,并依据亲疏关系的不同对玩具分配采取不同的行为。中班幼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适应并融入了幼儿园生活,相应地他们的活动空间、范围较之前都有了很大拓展。更加重要的是,他们在班级交往时,因为性格、兴趣爱好等原因,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亲疏关系,“小团体”就在这个时候诞生了,关系较好的幼儿会经常在一起玩耍,做各种游戏,他们在分配玩具时能相互协商,而和关系不是很好的幼儿就不愿意商量更多,产生排外心理,甚至会因争抢玩具而产生肢体冲突。

第三节大班幼儿争抢玩具的特点

争抢玩具的频率较低,在团体游戏中易发生争抢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形成道德感的基础[9]。大班幼儿经已接受了两年的启蒙教育,对于幼儿园里的一日生活已经十分熟悉了,

也逐渐形成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跟风模仿”的心理特征有所改变,因而争抢玩具出现的频率明显降低。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经常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来完成游戏任务,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因为意见不统一、争夺控制游戏材料主动权而引发的同伴冲突时有发生。例如,在角色游戏中,关于“医院”的搭建,幼儿之间就因为用何种游戏材料进行搭建而产生了分歧。豪豪是小组长,他认为“应该用白色的砖搭建医院的墙,因为我们看见的医院都是白色的”;而琪琪认为“可以用粉色这种温馨颜色的砖,搭建一个温馨的医院,不应该和现实一样,我们是在游戏而不是真的医院”。两人因此而争执不休,他们都努力说服团队的其他伙伴,极力地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希望得到同伴的支持并且相信自己。

对玩具的所属有所认识,重视私有玩具的控制权大班幼儿相比小班、中班的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心理及体能都有很大的发展,对自己的“私有财产”也有了认识。在幼儿园里,幼儿会把家里心爱的玩具带到班级里玩耍或和其他同伴分享,而问题往往由此产生[10]。例如,在一次自由活动时间里,教师让幼儿分享从家里带来的自己心爱的玩具,还要求幼儿互换玩具。童童很想玩瑶瑶的芭比娃娃。因为瑶瑶的芭比娃娃是限量版的,非常漂亮,所以瑶瑶有一种优越感,特别骄傲。好几个小女孩围着瑶瑶想跟她交换娃娃,瑶瑶就是不同意,紧紧抱着她的娃娃。

第六章各学龄幼儿在园争抢玩具的教育方法

第一节小班幼儿争抢玩具的教育方法

开展分享活动,让幼儿学会与小伙伴一起玩玩具。班级中老师主导开展的各种分享活动对于孩子分享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合作行为等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素质的培养是很好的学习机会[11]。例如,在班级开展“我们都是好朋友”的分享活动,约定好在每周的某一天,幼儿可以从家中带来自己独特的玩具和小朋友分享,给每个幼儿展示自己玩具的时间,让幼儿自由交换玩具一天,到离园时间再交换回来,交换成功的小朋友将会留影一张贴在班级的区角中,并且各自获得小红花一朵。对于没有交换成功的小朋友,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以成功交换玩具的同伴为榜样,下一次争取获得奖励。树立良好榜样,号召引导学习。幼儿以行为习惯的模仿为主要学习方式,对此我们就需要有意识地树立榜样[12]。例如,教师在班上设立一个角色,叫“和平天使”,主要帮助解决幼儿间出现的矛盾。当发生争抢玩具的行为时,教师不直接介入,而是让扮演“和平天使”的幼儿去解决,让幼儿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旁听和观察其行为方式,适时地给予指导如,美工区只有一个小熊,可是两个幼儿同时都想帮小熊涂颜色,他们争抢起来。那“和平天使”就出动,先去了解幼儿争抢小熊的原因。然后教师问“和平天使”:“你觉得应该怎么做才好?”“和平天使”说出解决的办法。教师再询问两个争抢小熊的幼儿是否同意,如果不同意,教师介入;如果同意了,就按其方法解决。教师还在班里表扬这三个幼儿,树立榜样。再发生这样的事时,教师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去解决。

第二节中班幼儿争抢玩具的教育方法

规则的建立和遵守都可以在班级主题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完成,如开展“团结合作,互相分享,开心每一天”主题活动,通过玩游戏让孩子们学会玩玩具的规则并心甘情愿地遵守它,游戏结束后可以组织“怎样做会使得大家更开心”的讨论活动,引导孩子们得出“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我们换着玩玩具好吗”这样的礼貌用语。在以后的幼儿园生活中,老师以提醒、督促的方式帮助幼儿经常使用这些礼貌用语。游戏规则的建立和自觉遵守过程相对漫长,但如果这是经过幼儿自己亲身经历并且讨论建立的,他们接受和遵守也会变得更加容易[13]。

引导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发展幼儿之间的友谊。京京新买了一辆挖土机玩具,自己还没玩过,兴致很浓,小平也很想玩,但是京京自己想玩不想外借,小平多次商量未果,京京都拒绝了。这个时候小军也看到了,小军是京京在班上的好朋友,他也想玩,来跟京京商量,对京京说:“我们一起玩,好不好?”多多想了一会儿,说:“好

吧!我们两个玩。”可见,京京是有一番心理斗争的,小军是他的好朋友,和好朋友分享玩具是应该的,小平和他又不是很好的朋友。幼儿对同伴之间的亲疏关系有了初步的认知,所以京京不给小平玩推土机玩具,心里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及时教育,帮助京京分析不肯把玩具借给小平的原因,并用移情的方法让京京体验小平想玩玩具而没有得到的心情。让幼儿学会公平对待身边的小伙伴,鼓励幼儿共同玩玩具,形成和谐的同伴关系。

第三节大班幼儿争抢玩具的教育方法

通过情景预设,提升幼儿的团体协作能力区域活动是幼儿合作精神培养的载体,是幼儿活动的基本形式[14]。而对于幼儿来说,自身进行游戏材料选择的能力还有所欠缺,便以老师投放的为准,往往是他们的玩具。老师需要将区域活动中的游戏材料进行分类归纳、合理安排和充分利用,以恰当的方式激发幼儿开展团体游戏的兴趣,双方共同制定活动规则,使幼儿做规则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在区角进行团体游戏需要幼儿之间相互合作,因此教师需要在区域内创设一定的合作情景,适时介入,引导幼儿有意识地合作,亲自感受团体的力量、合作的成果。每次区域活动完成后,教师都要给予肯定,让幼儿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团体游戏中来。

重视幼儿共享意识的养成。其一,通过玩具帮助学会分享。老师可以让幼儿带上自己的玩具来班级交换玩耍,玩耍前先在同学面前介绍该玩具有何特点以及具体要怎么玩。进行游戏时可以通过自愿分组、抽签组合、组团比赛等多种形式使孩子能够分享到更多同学的玩具,过程中鼓励讨论交流,以此来帮助幼儿扩大人际交往范围,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分享意识,摒弃自私行为。其二,通过阅读绘本帮助学会分享。这个时期的幼儿已经浸入阅读敏感期,老师和家长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幼儿思维、图像生动有趣且教育意义深刻的绘本,让孩子进行阅读和分享,引导孩子模仿绘本中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积极行为,达成教育目标[15]。幼儿的争抢玩具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孩子的心理状态,这需要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重视。老师和家长的通力合作,对孩子的教导和关爱是必不可少的,全面正确把握不同阶段幼儿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合理有效地教育孩子,需要家长、老师和幼儿园形成合力。

第七章幼儿争抢行为的教育策略

第一节相互信任,消除顾虑

很多幼儿在借玩具时,心里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顾虑,如“借出去的玩具被弄坏或者拿不回来,该怎么办?”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要让幼儿懂得保护好别人的玩具,增强同伴对自己的信任。在幼儿园,我们可以开展相关的晨间谈话活动,如“我们会守信”“玩具大家玩”等,或者在课余时间,教师与幼儿共同阅读与诚实守信相关的绘本,或者进行有关诚实守信的集体教学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幼儿明白玩耍时要保护好别人的玩具,并按时归还玩具。

第二节承受失望,学会等待

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引导幼儿正视挫折,承受失望,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同伴关系。陶行知曾说: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在争抢行为发生时对幼儿进行教育,我们应该把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结合小班、中班、大班幼儿的不同特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果是一般争抢行为,老师应全面了解情况,及时教育引导,化解纠纷,营造和谐美好的幼儿园环境;如果所发生的争抢行为是在解决矛盾、扶助同伴等特殊情况时,老师可以先进行观察而不去制止,等到事情结束或者无法圆满决时再出手,以这次事情的经验教训帮助幼儿在今后以更恰当的方式解决此类问题,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总结

幼儿的心灵如春风里的嫩枝芽般幼小脆弱,正因为此,幼教事业的教师需要更多的耐心来面对孩子生长中的各种问题,争抢行为的本身是幼儿的自我的体现,并不是幼儿本身主观想法,争抢玩具的攻击行为需要教师引导和教导。

本文通过对幼儿日常的观察中发现,各学龄阶段的幼儿现存的争抢玩具行为问题,以此更新幼教老师对此类问题行为的教育方法,并对幼儿争抢玩具的行为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与认知。此类争抢行为研究文献较少,望本文的实地研究能使行为研究领域推进一小步。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ttsai.com.cn/news/488.html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