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学业倦怠与自杀意念的关系

摘要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早期,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正在经历着人生中第二个发育高峰期,面临着生理、心理、家庭、同辈、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2015年11月,“阿凡题”发布了基于2000万中小学生大数据的《学习压力调查》报告:我国学生日均写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全球均数的两倍,每天睡眠时间却减少了一个半小时,做作业到深夜11点的学生中,初中生高达46%,高中生多达88%。适当的学业倦怠可以提高初中生的唤醒水平及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但过大的学业倦怠有可能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初中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例如,抑郁、焦虑、自杀意念、打架斗殴、饮酒、网络成瘾,严重的可能造成青少年的自杀。因此,重视初中生的学业倦怠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有利于缓解因学业倦怠过大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业倦怠;抑郁;焦虑;自杀意念

Abstract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in the early adolescence, this stage of teenagers, are experiencing the second developmental peak in life, facing the physiological, psychological, family, peer, school, society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influence.In November 2015, “fan” released based on 20 millio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ig data of learning pressure survey report: Chinese students daily homework time is twice the global average, sleep time is reduced an hour and a half a day, do homework until 11 in the night,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s high as 46%,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high as 88%.Appropriate academic burnout can improve the awakening level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mprove learning efficiency, but excessive academic burnout may harm students’ mental health, leading to som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For example, depression, anxiety, suicidal ideation, fighting, alcohol consumption, Internet addiction, in serious cases may cause suicide in teenagers.Therefor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ademic burnout and suicidal ide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conducive to alleviating 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caused by excessive academic burnout and promoting the healthy growth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Keywords:academic burnout; depression; anxiety; suicidal ideation

前言

在我国优质的教育资源相对稀缺,学生要考入诸如“人大附中”、“一、三、八”、“985”、“211”等重点中学或名校,就必须取得优异的成绩,“挤过独木桥,鱼跃龙门”。因此,学习成绩成为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家长及老师都把学业成绩看得十分重要。初中生的竞争十分激烈,常常需要通过优异的成绩才能进入好的高中。尽管有些地区的学生可以直接升入高中继续学习,但为了抢到“名校”或“火箭班”的入场券,竞争更是异常激烈。从初一开始上晚自习,参加各种辅导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014年4月新东方发布了《2014中国基础教育白皮书》,研究显示,50%以上的中学生认为学习压力较大,压力主要来自考试排名、父母期望、自我期望、升学压力、同学竞争等方面。如果学生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就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及亲人的期望,在老师、朋友面前可能没有“面子”,如果长期学业成绩不理想,学生可能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出现焦虑、抑郁情绪、自杀意念,严重者甚至采取自杀行为。陈慧,邓慧华等人的研究表明,学业倦怠是我国中学生的最主要压力来源,也是造成中学生抑郁的危险因素之一,抑郁是引发自杀意念的危险因子,过大的压力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大量研究证明,压力性事件是导致青少年焦虑的危险因子之一。胡春梅对山西省两千多名中学生的研究发现,其中79%的中学生对学业成绩存在着过度焦虑的现象。顾宇莲等人对安徽1200名初中生的学习焦虑调查认为,当前我国初中生的学习焦虑问题较为普遍。张德甫等人认为,学习焦虑是一种较普遍的心理问题。初中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大多数时间在学校里度过,最大的压力性事件就是考试或升学的压力,为了应对考试与升学,学生就要面临激烈的竞争。研究证明,青少年的学业倦怠与自杀意念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张敏等人认为,中学生自杀意念与其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即学习成绩越差,自杀意念越高,父母的期望越大,孩子的学业倦怠就越大,子女可能就更加看重成绩,怕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老师的培养。如果考试不理想或成绩差,学生有可能产生自杀的想法。研究发现学习困难、学习压力大、课外时间用来补习功课等因素,可以影响青少年自杀意念的产生。《2013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在15-24岁人群中,自杀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仅次于交通事故和恶性肿瘤。因此,重视初中生的学业倦怠及其与学业倦怠易感性、焦虑、抑郁、自杀意念的关系,有利于缓解因学业倦怠过大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

一、概念界定

(一)压力的概念

Hans Selye认为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对剌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根据汉斯•薛利的观点,压力就是个体对压力源所做出的心理和生理调整,压力无处不在,几乎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成为压力源。

李文道等人认为,压力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个体在面对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刺激时经过主观评估之后所产生的反应。压力也可以从医学,心理学、环境三个角度来定义。从医学角度看,压力可以视为一种生理或心理上的刺激,这种刺激可能导致疾病。心理学角度认为,压力可以视为一种人与环境的关系,需要个体予以应对。站在环境的视角看,压力可被视为一种独立因子,它产生于令人不安或讨厌的环境,为个体增加负荷、提出要求。

研究表明:不同的个体对压力的感受能力不同:即使同一个压力事件,不同的个体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压力有良性和负性之分,同一个事情,青少年既能体验到积极的压力,也能感受到消极的压力。例如,参加学校举行的演讲比赛,可能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鼓励或挑战:但同时又可能是一种消极的压力,一旦失败,则可能会失去自尊。青春期的初中生可能体验到较高的压力,因为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巨变”的阶段。青春期的学生既受到良性压力的影响,又饱受负性压力及生活琐事的困扰。前人研究表明,青春期中学生最大的压力来源于学校。大多数青少年可能已经克服或适应了这样的压力。然而,过大的压力可能对青少年的发展造成危害,这种危害可能持续到成人期。个体如果在青春期承受过大的压力,可能会导致心理冲突、学习成绩差、成人期过渡问题、自我伤害、甚至自杀行为。

(二)学业倦怠的概念

Verma等人将学业倦怠定义为一种精神上的困扰或痛苦,这种困扰或痛苦与学业失败、对预想到的未来或失败的可能性所带来的挫败感有关。Putwain将学业压力定义为学生知觉的一种忧虑,这种忧虑与未来学业表现的结果或后果有关。陈旭认为,学业倦怠就是学习者对超出其应对能力或可能威胁到自身学业的内外环境要求的反映或感受。本文采用陈旭教授提出的学业倦怠的概念。

(三)自杀意念的概念

何兆雄将自杀意念定义为个体偶然或有时感知到的自杀行为动机或念头,胡思乱想或打算自杀,但没有采取实际行动或达到这一目的的外显行为。自杀意念是自杀企图的游离因子,自杀意念是个体想结束自己生命的一种想法。美国学者将自杀过程细分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自杀未遂是指个体采取了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但这一行为并未造成个体的死亡。自杀死亡是指个体采用有意或故意伤害或毁灭的行为,其行为结果是造成个体死亡。许多学者认为,自杀意念是预测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子之一,它是自杀未遂的前兆,同时也是自杀未遂行为和自杀行为的危险因子,因此,研究学业倦怠与初中生的自杀意念的关系,可以了解中学生自杀的原因,有效预防和缓解初中生因学业倦怠过大导致的自杀未遂和自杀行为的发生。

二、初中生学业倦怠与自杀意念的现状

(一)初中生学业倦怠的现状

2015年11月,“阿凡题”发布了基于两千万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调查》报告:我国学生平均每天写作业所要花费的时间是全球均数的两倍,每天睡眠时间却减少了90分钟。做作业到深夜11点入睡的学生中,初中高达46%。2014新东方《中国基础教育白皮书》调查显示,当前我国中学生的压力普遍存在,绝大部分中学生能感受到学习上的压力,其中50%以上的学生表示学习压力较大。《2013年全国中小学生自杀问题调查》的作者程平源认为,中小学生的自杀并不是单纯的心理脆弱,而是高度的学习压力导致的普遍心理崩溃。

对北京、上海、兰州、成都、广州五个城市的2500名中小学生调查发现,由于在校时间长和来自父母期望带来的压力,中小学生普遍认为没时间玩,不开心。2007年,中国日报一报道显示,我国学生的在校平均时间8.6小时以上,甚至有些学生在教室里学习的时间长达12小时,大多数孩子在校时间都长于其父母上班的时间。基于前人的研究发现,我国初中生的学业倦怠较大,主要表现为在校时间长、课业负担重、作业多、考试压力大、竞争激烈等。

(二)自杀意念的现状

王金燕的研究表明中学生年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0.7%;张敏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18.4%,且女生的自杀意念检出率显著高于男生;梁军林等人的调查表明中学生的自杀意念报告率为20%;董永海采用元分析方法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7.7%。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出自杀意念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学生的自杀意念检出率较高可能与其学业倦怠有密切的关系,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主要的压力也来自学习。初中的学习与小学明显不同,科目增多、难度增加、个体学习方式更加主动、同学之间的竞争明显激烈、同时还要处理好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原本沉重的学习负担,再加上青春期个体生理、心理方面的特殊性,使个体常常对学习力不从心,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如,焦虑、抑郁、自杀意念、逃课、吸烟、饮酒、沉迷于网络游戏、打架斗殴。由于受到我国“唯有读书高”的文化传统的影响:大多父母都尽最大的能力给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上好幼儿园、读重点小学、上名牌中学,为的是让子女能考上“985”,“211”。家长过高的期望给孩子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孩子唯一能“回报”父母的就是好好学习、考取优异的成绩,但这种期望往往超过了孩子能力承受的范围,给孩子带来较大的学习负担。如果考试不理想、考试排名靠后,个体就会感到内疚、羞愧、考试焦虑、长期的学习表现不良可能是个体产生消极的情绪,降低学生的自尊水平,甚至出现自杀意念、打架斗殴、盗窃及自杀行为等危险行为。

三、初中生学业倦怠与自杀意念的关系

(一)初中生学业倦怠与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青春期学生的压力与心理冲突、学业不良、成人期过渡问题、自我伤害和自杀等有一定关系。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早期,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学业方面。由于受到来自自我期望,老师的期望和父母“望子成龙”等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表现出更多的成就定向的特征,初中生主要是通过学习成绩(考试分数)来评价自己能力的高低,成绩好就可以得到老师的认可、同伴的接受、父母的高兴:成绩不理想,就感觉到丢了“面子”、辜负了父母的养育、对不起老师的培养,感觉到自卑。长期的学习成绩不良、考试排名靠后,可能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导致经常性的情绪低落,进而表现出抑郁。陈海燕等人的研究发现,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有中等强度的正相关。过大的学业倦怠可能导致抑郁,抑郁不但影响个体健康,而且与高破坏性行为、焦虑、药物滥用、打架斗殴等行为有密切联系。Dixon和RobinsonKurpius的研究证明,具有抑郁症状的青少年体验到的学业成就较低,与同辈的人际关系较差。青少年的抑郁与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行为具有较强的关系。

(二)初中生学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1979年,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初中生的发展离不开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例如:在微系统里,初中生既要应对进入青春期后生理、心理方面的变化,又要面对与小学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初中学习生活,特别是学习方面。初中生学习的科目增多、学习难度增加,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要求较高,学业倦怠也随之而来。

中间系统,初中学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处理与父母、班主任、代课老师、同学的关系,这一切都围绕着学习,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也是进入高中继续学习的主要方式。学习表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例如,父母可以成为子女模仿或学习的榜样。家长对子女的学业表现过度关注可能导致孩子出现严重的心理困扰。父母的过度关注可能给孩子带来较大的压力,面对家长的期望,子女就会更加注重学业表现,更加关注成绩的高低,成绩差的初中生就会感到内疚、自责、辜负了父母与老师的期望。长此以往,个体可能会产生自卑、考试焦虑、抑郁情绪,严重的可能出现打架斗殴、沉迷网络游戏、逃避现实等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

外系统包括父母工作的单位、居住的社区、大众传媒等方面,虽然这些因素不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发展,但会间接影响个体的发展。例如,在高校工作的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与要求较高,孩子感受到的压力也较大。

宏观系统,这一系统包括文化、亚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法律法规、社会环境等因素。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学生孝敬父母的最好方式就是好好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的高中,然后考上“211”、“985”等名校来回报父母。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给孩子带来学习动力的同时,更多的是给孩子带来了较大的心理负担,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辜负父母的期望。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ttsai.com.cn/news/3787.html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