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文学巨著,《十日谈》表现了当时的人们在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爱情观。本文从原著文本分析、《十日谈》成书的历史事件以及薄伽丘的创作灵感源泉多角度出发,识别并总结出如下爱情观:从积极的方面看,薄伽丘肯定了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人们都可以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并且任何人都不应该阻止他人追求爱情的过程;从消极的方面看,薄伽丘暗示当时人们的爱情观念仍然受到封建制度、教会规条和父权兄权体系的束缚,并且在某程度上此作展现的女性社会形象较为单一。及后,本文也分析了《十日谈》中展现的爱情观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人们对追求爱情的心理限制受到冲击,也更着眼于现世幸福,追求实际;同时人们似乎过分鼓吹享乐主义,有对禁欲主义矫枉过正的嫌疑,而且此作的某些故事似乎隐含了一丝父权主义的意味。
关键词:《十日谈》;爱情观念;薄伽丘;文艺复兴
Abstract:
As a classic literary masterpiece of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period, The Decameron shows people’s view of lov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humanism.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 text, the historical events of the book, the author identified and summarizes the following view of love: from the positive aspect, the Boccaccio affirmed that the power of love is great, people can bravely pursue their own love, and no one should prevent the process of others pursuing love; from the negative aspect, the Boccaccio suggested that the concept of love is still bound by the feudal system, church rules and the patriarchal and patriarchal system, and to some extent, the female social image is relatively simple. Later, this article also analyze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concept of love presented in the Decameron: the pursuit of love, and happiness, hedonism seem to be overcorrecting asceticism, and some stories seem to imply a hint of patriarchy.
Key words: Decameron; idea of love; Boccaccio; Renaissance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在中世纪的欧陆社会,因为中世纪宗教禁欲主义束缚着人类的自由本性,那簿伽丘的《十天谈》从各个侧面展开,各个方面歌颂了恋爱和世间的快乐,刻画了众多为恋爱牺牲的人物,充分抨击了宗教信仰及封建社会势力。此文意在以一个相较为整体的视角对《十天谈》恋爱叙事中表现的恋爱观加以研究,理解当时的恋爱观点。《十天谈》的爱情里,关于众多权贵和修士们的不择途径地去利用对象,作家是持消极态度的,并高度赞扬了他那种通过自身的聪慧、机智去对抗困难险阻,消除万难实现二情相悦的恋爱观,以情爱的力量去实现性爱的目的。《十天谈》对于西部文化在16、17世纪时期发展的鼎盛状况起到了极其深远的重要作用。譬如,贾姆巴蒂斯塔所写的《五日谈》以及纳法尔所创作的《七日谈》、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当中经典的《善始善终》和《辛白林》、莱辛的作品《指着纳旦》等等,都无一例外地是在《十日谈》的这种思维创作方式和写作风格的影响下才得以面世。
(二)文献归纳
《十日谈》是在1350—1353年期间,意大利作家乔万尼·薄伽丘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为意大利艺术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为了解选题有关的研究动态,在2022年9月1日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查阅“《十日谈》”的文献资料,现有研究主要分析了。
关于作品主题的研究方面:李倩(2000)从宗教社会中被扭曲最厉害的僧侣入手 ,以一种超前的意识和民间的立场来建立自己作品的价值中枢 ,从更深层的文化底蕴看。金烁锋(2020)从薄伽丘的作品《十日谈》的旅行叙事范式出发,探讨作品中”乌托邦”的母题再现方式,从而解读旅行文学与乌托邦文学的亲缘性。杜颖(2021)将《十日谈》分别从天性的力量、时运的影响、狂欢化的市井生活和悲剧与崇高四个方面来反映整部作品,透过它复杂的表象,探寻其思想的核心。可见,人文主义思想也是国内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多数是从宗教、女性等某一方面进行探究。
在叙述结构的研究方面:肖丽华(2007)根据雅各布森和索绪尔等人提出的隐喻理论则能发现其整体结构上的真正艺术特色:即其结构在整体上具有一种叙事文学少有的隐喻性、诗歌性。马晓路(2018)按照”起、承、转、合”的叙事脉络,总结出四种以女性为主角的故事发展模式。韦海伦,邱冬梅(2022)从多声部、对话性、未完成性三个角度对作品的复调结构展开讨论,并探析其现实意义。可见,学者都是对其单篇故事的叙事艺术从深层语法结构(如托多罗夫等)或者叙事角度、人称、顺序等方面展开过卓有成效的分析。
关于人物形象方面的研究:李蒙(2012)认为薄伽丘笔下的女性还不惧传统的羁绊,肯定自我的价值,追求自己的美好人生。黄定华(2016)从人物叙述者叙述与被叙述的双重身份、人物叙述者的可靠叙述与不可靠叙述、人物叙述者的功能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人物叙述者的特征,挖掘叙述文本的亦真亦幻的人物叙述者魅力。巨少英(2018)探讨《十日谈》中女性形象的自我意识,认为为了实现这部作品对于女权主义的弘扬价值,薄伽丘特意用大量笔墨和篇幅来对女性形象进行刻画和赞美。
关于艺术特色方面的研究:孙艳(2010)通过对《十日谈》的艺术表现形式——”框架式”结构及多样化、艺术表现手法进行论述,以期能更深入地发掘出文本的意义及思想内涵。林精华(2021)认为该作品采用故事会的形式,以框架结构把这些故事有机地组成一个严谨、和谐的叙述系统。赵超(2021)总结该作品特色,对时代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并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囊括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概括生活现象,描摹自然,叙写细节,刻画心理。总的来说,该作品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独特形式。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其中涉及《十日谈》爱情观的文献主要有:李雪梅(2009)的《十日谈》爱情观的根本特征,李慧宏(2016)的论《十日谈》女性形象塑造与薄伽丘的爱情观,刘琴(2017)的《十日谈》作品中爱情观的根本特征浅析、马晓路(2018)的《十日谈》中薄伽丘的人文主义爱情观。这些文献对于作品的爱情观,局限于作品中的人物与爱情经历,但是较少从宏观层面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爱情观,具有一定的补充与完善空间。
(三)研究目的
本文试图站在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分别从古典文学、普罗旺斯抒情诗派、“温柔的新体”诗派、中世纪宗教文学和现实主义市民诗派等不同文学传统,及其衍生出来的不同爱情观对《十日谈》这部作品的影响入手,分析并探讨这些不同的文学传统和爱情观是如何被薄伽丘吸收、运用、修改或者摒弃的,在这一过程中,《十日谈》中女性形象是如何被构筑起来的,并最终导致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树立和表达了何种爱情观。
二、《十日谈》的概述
(一)作品简介
《十日谈》从文字篇幅上看,属于短篇作品集,作者是注明的小说家簿伽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该书近七十万字。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对14世纪意大利的灰暗社会历史进行有理揭露和打击,文中尤其对教堂以及僧侣们内部的虚伪、腐败和愚昧进行抨击。此外还有很大量恋爱童话故事主张人性、人道,反感禁欲主义,但也有小部分文学作品歌颂商贾、手工艺家的才能、机智和进取精神。而这些美丽感人的恋爱童话故事,都反映了作者对尘世快乐的向往和对人生得的热情,既鞭挞了禁欲主义,也揭示了教堂内上层人员的奸诈与虚假,都闪烁着了人文主义的光辉。
(二)创作背景
这本书讲述的是在一三四八年出现的一场重大疫情,就爆发在当时的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共和国,十数万人在从3月到7月的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因为这场疫情接连死去。其中,就在一个礼拜二的清晨,有几位被幸运之神眷顾的年轻人,包括7个女生和3个男生,他们不会被这场疫情影响而感染疾病,在圣马里亚诺维拉教堂,一位年迈的老者和这群年轻人就这样偶然相遇了。结伴的众人为了规避这场声势浩大的疫情,约好了一同前往一座豪宅里住宿,这座豪宅临近郊区,用来躲开这场疫情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他们带着七个男男性女仆,在这座环保安全、风景优美的小宜居豪宅里,天天都在祝祷、游历玩耍、走路散心、载歌载舞,好不平静。因为排愁解闷,当气氛达到最高潮最热烈的时候,他们还会举办一场童话会,所有人一齐围坐在荫凉的地方,并且定下规则,在场的每1个人每1天都要讲1次童话,在这个规则下手,10人经过十多个天共说了将近一百个童话,因而这本书就得名——《十日谈》。
(三)作品影响
《十日谈》在文坛种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它是簿伽丘——意大利当代文学大师级匠人的杰出代表作品,对于近代欧式短篇作品来说,是起到奠定性作用的重要文学作品,更是存在于欧洲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现实主义一种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不同一般的存在,是一朵文学奇葩式的存在,更是被冠以”划时间的丰碑”的美名。《十天谈》的主线是通过10个年轻的男男女女的旅行来展开的,描写了他们在十日内各自叙述的十个故事。根据数据统计,当中,大概有73篇童话故事是有关描写爱情的,是《十日谈》中的另一大值得一看的吸引人的点。作品里包含了有关于爱情的悲哀剧集,譬如故事里的男女主人公在双方真挚的恋爱最终无法得到一个完满的结局时最终决定以双双自杀殉情来结束这一生;也有恋爱喜剧片,男女之间主角在寻求恋爱的流程中历尽哀乐分离,最后终于获得真爱的;还有爱情故事的幽默戏,男女之间主角(通常是女主人公)为获得恋爱,急中生智,瞒着或迷惑自已的妻子,与自已的情妇私会的,它们都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中世纪宗教禁欲主义下人类对于恋爱的心态,我们希望以《十日谈》的故事为基础,再现当时人类的恋爱观。
三、《十日谈》中的爱情观及其形成原因
(一)爱情观
1.爱情是人们的自然天性
《十日谈》关于男女爱情的故事中,告诉我们爱是人类的自然天性,男女之间互相喜欢、相互爱慕追求,是自然天性,顺应这种天性是合乎常理的。正如书中第五天中的第一个故事所说:塞浦路斯有个名叫阿里斯蒂波的贵族,尘世的荣华他都占全,但他有一个傻乎乎的白痴儿子,名叫加莱索。虽然身材魁梧、相貌端正,但是头脑呆笨,教师们费尽心力都没有让加莱索的症状有些许好转。直到有一天,他来到一个林子里遇见了一位千娇百媚的少女,以前怎么教导也灌输不进文雅的感情的鲁钝心灵,如今却有一种微妙的思想油然而生,使他豁然开朗。之后的四年时间里,在爱情力量的催使下,他成为了塞浦路斯全岛最俊秀、最文雅、最勇敢的青年。他勇敢地追寻自己的爱情,最终拥有了自己地心仪之人。由此可见爱情是人类的自然天性,为了爱情,人们能够释放无穷的力量。如若想利用外力压住爱情的自然天性,只会适得其反。如第四天中的第一个故事里讲到:有一位叫菲利波·巴尔杜奇的人,在他的妻子死后,他带着两岁的亲生儿子抛弃尘世去修行侍奉耶稣天主。他对他的儿子十分留心,既不跟他提到尘世,也不让他看到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只一心教孩子修行,希望能够依靠修行让孩子的心灵身体都得到净化。时光荏苒,孩子转眼十八岁了,他心疼父亲太过劳累,便想代替父亲去讨布施。父亲觉得孩子已经长大,也习惯了侍奉天主,世俗的浮华应该难以让他迷失本性,于是同意了孩子的请求一同下山。当孩子见到从未见过的金钱、皇宫时大为惊叹,一个劲地问,父亲一边耐心地回答。直到遇见一队衣着华丽、年轻貌美的姑娘,父亲却跟孩子说他们是坏东西,是“母鹅”。孩子面对金钱皇宫不为所动,面对“母鹅”却请求父亲带一个回去。可见爱情是人的自然天性,不管之前有没有接触,一旦遇到,就会激发这个天性,这个父亲以为能够人为阻止,抑制孩子的天性,却没有想到孩子在看见金钱、皇宫等这些事物之后,仍然忘不了漂亮的“母鹅”。父亲这才明白,原来自然的力量比他的教诲要强得多。
2.真爱至上
真爱是什么?是纯粹真诚的情感。真爱是对所爱的人满腔的吸引加上爱惜,不舍得丢弃一丝一毫。真爱是爱情之树深深扎在爱情泥土里面并不断发展、茁壮成长的根系,不被外力所轻易撕毁。中世纪宣扬爱情为神爱和禁欲主义,这不仅违反了自然规律,还扼杀了人的天性。簿伽丘在《十日谈》中大力抨击谴责教会的禁欲主义,主张真爱至上,歌颂真爱。赞美爱情是聪明才智和高尚道德情操的生命源泉。肯定了人对追求爱情的一种自然欲望追求,这和基督教所提倡的禁欲主义大相径庭。
簿伽丘认为,真爱是无罪的,是合乎常理的,是值得被歌颂、值得被赞扬的,任何人都可以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真爱,而所谓的“神爱”是无法代替人类的情爱的。如第三天中的第八个故事讲道:有位叫费龙多的土财主与修道院的院长成了朋友,但院长嫌弃费龙多粗俗不堪,愚蠢至极。在混熟之后,院长看上了费龙多的妻子,于是院长利用自己的修士身份,设局让费龙多吞服药粉,制造假死的现象。自己和费龙多妻子私通。院长借着自己的身份与院里的修士合伙欺骗,费龙多活生生的被当作死人埋掉,接着又被修士欺骗自己正在炼狱,直到他妻子有了身孕,院长才假装费龙多得到了天主的原谅,死而复生。院长的所作所为从头到尾都没有受到谴责,反而被当作圣人,收到众人的崇拜。簿伽丘借这个故事狠狠地讽刺了中世纪基督教提倡的禁欲主义,同时也对修士院里的修士修女无法断绝自己的正常欲望而感到同情。
除此之外,当时盛行封建的以家族金钱、门第财产为基础的婚姻包办和婚姻买卖。那时的婚姻,是一种政治性的婚姻,家族间利用联姻来不断扩大自身的经济利益。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家族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当时的上层贵族,不仅可以享有自身家族政治上的政治特权,而且还能凭借自身的家族财富与政治地位,在贵族政治婚姻上获得更多贵族特权。在这样的黑暗社会现实中,许许多多的青年男女被迫沦为政治婚姻的陪葬品。簿伽丘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与关切,以悲切的笔调,写下了一个又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
《十日谈》中出现了许多大胆追求心上人,勇敢追求真爱的人物形象。比如第四天中的第五个故事里写道:墨西拿有三个年轻的富商兄弟,他们有一个娴静美丽的妹妹还没有出嫁,名字叫丽莎贝塔。当时三兄弟的商号里雇了一个名叫洛伦佐的年轻人来照看商号的全部事物。洛伦佐长得英俊魁梧,丽莎贝塔娴静美丽。渐渐地两人互生好感,不久便满足了双方都抱有的欲望。有一天三兄弟发现了妹妹与洛伦佐的恋情,认为洛伦佐地位低下,配不上自己的妹妹,还会给家族蒙羞。于是悄悄拟定了计划把毫无戒备的洛伦佐杀了。洛伦佐一去不回,丽莎贝塔日日夜夜都在伤心痛哭。直到一天晚上,洛伦佐托梦给丽莎贝塔,丽莎贝塔才明白事情原委。她把洛伦佐的头颅割下来放进花盆里,用自己的眼泪日夜浇灌。哥哥们发现之后生怕事情败露,把花盆偷走了。丽莎贝塔伤心欲绝,天天以泪洗面,最终郁郁而死,结束了她悲惨的爱情。又如第四天第八个故事里写道:有位叫吉罗拉莫的男子与萨尔韦斯特拉从小青梅竹马,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两人之间产生了热烈的爱情。吉罗拉莫的母亲发现了儿子的想法,但又不满那姑娘的身世与地位,于是便利用学习买卖的借口让儿子去巴黎留学,好让儿子断了对那姑娘的念想,这一走就是两年。两年后吉罗拉莫回来佛罗伦萨时,仍不忘旧情,便急切地去寻找那姑娘的住处以解思念之情。谁知那姑娘已经成婚了,吉罗拉莫十分伤心,痛不欲生,最后挨着那姑娘屏住呼吸生生断了气。到了举哀那天,那姑娘蒙着面纱来到教堂,扑倒在吉罗拉莫的尸体面前泪如雨下,正如吉罗拉莫心碎而死那样,她也一恸而绝。这两个悲惨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自然规律中最不容违背的是爱情,爱情的力量只能由恋爱双方彼此心意的自然减退,不会因任何一种外来干涉而悄然消失。不论身份、不论地位、不论钱财,只有自然真切、满腔爱意。
爱情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它是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添加剂,是带给人类温暖心灵的一首小夜曲。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地位的变化,爱情也产生了变化。为了争取社会经济地位,为了个人的利益钱财,人们的爱情追求之路渐渐拜倒在社会权力的脚下,许多人甘愿选择放弃爱情,也要选择权力社会地位与利益金钱。于是夫妻二人同床异梦毫无交集,毫无幸福感可言。然而还是有许许多多的青年男女仍在追求着真爱,抛弃门第观念,倡导真爱之上,真爱自由。正如第四天第一个故事里说到:萨莱诺亲王坦克雷迪十分疼爱他的女儿,视她为“掌上明珠”。她女儿看上了出身低微,但人品和仪表都比别人要高贵得多的年轻侍从。两人秘密相识相爱,度过了一段幸福甜蜜的日子。可好景不长,两人偷偷相会的场景被亲王发现了。坦克雷迪很气愤自己的女儿竟然看中的是家境贫寒的侍从,当女儿与父亲表明心意希望能得到父亲的祝福时,坦克雷迪却不为所动坚持把侍从杀了挖了心端给他的女儿以示反对。女儿最终服下毒药与她的真爱一同死去。女儿的死让父亲明白真爱与金钱地位无关。
中世纪社会背景下的人们,在浪漫爱情与封建制度的重重夹缝中,他们都处在无法做出抉择的艰难境地。无论是选择前者还是选择后者,它们都将为自己的人生选择而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要么选择前者失去幸福饱受精神的痛苦折磨,要么选择后者被外力拆散直到生命的毁灭陨落。爱抚也是人类的正常生理需求,簿伽丘利用悲情的故事抨击封建制度下的畸形爱情,提倡与歌颂真爱至上,真爱才能真正拥有幸福。
3.爱是积极主动的追求
在《十日谈》正式将第一个故事之前讲道:身为一名女子,爱情的火焰只能放在他们娇柔的胸怀里,羞怯地隐藏着,不被其他人发现。但曾经深深体会或者正在慢慢体会爱情的人都应该知道,郁结的恋爱情焰比公开明朗的更为猛烈。此外,女子必须严格服从父母、兄长和丈夫的管束,无法尽情欢乐。丈夫在外花天酒地,尽情作乐。而妻子却只能整日独自呆在闺房的小天地里深居简出,百无聊赖,心烦意乱,因此更加无法经常保持愉悦的心情。如果炽热的欲望引起哀愁,而没有新的思绪加以派遣,她们只能将它深深地掩埋在心底。可见当时社会的女人地位低下,一直处于被父兄、丈夫权力所奴隶的卑微地位。薄伽丘绝不忽视女子处于卑微地位的悲哀,大胆鼓励女子勇敢积极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有很多描写女性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的例子,打破了黑暗的基督教世界封建制度,让越来越多的女性更加积极勇敢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如书中第三天的第九个故事里说道:吉莱塔是一名医师的女儿,她爱上了从小一起玩耍的贝尔特兰。吉莱塔在治好了国王的顽疾之后,请求国王把自己许配给贝尔特兰。但贝尔特兰嫌弃她地位不高,完婚之后便离家前往佛罗伦萨,并爱上另外一位女子。吉莱塔并没有放弃追求自己的爱情,她利用聪明才智完成了贝尔特兰的两个要求。最终贝尔特兰终于回心转意,把她当作真正的妻子,十分疼爱她。吉莱塔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的形象熠熠闪光,女性开始冲破自己心灵的重重枷锁,开始无所顾忌地追求一份属于自己的浪漫爱情,而不是一直处在被社会奴役的地位牢牢地被束缚着,甚至无法翻身。
书中在菲亚梅塔当女王的时候说了这么一段话:你们应该明白你们的魅力对多情的心灵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同时你们也该懂得在合适的时候应当主动施舍你们的恩泽,而不应当老是听从命运的支配,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命运办事并不公允,而是恣意妄为。簿伽丘借菲亚梅塔之口去鼓励女性积极大胆的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并且是大胆疯狂、毫无顾忌的追求。
4.爱情是婚姻的基础
在《十日谈》中,作者大量描写了婚外情,如书中第七天的故事里,大家讲了女人为了偷情或者为了摆脱窘境,而使用各种计谋去欺骗瞒住丈夫,更不论做丈夫的是否知道自己正在受骗。如第一个故事里说道:有位妻子嫌弃自己的丈夫窝囊,不久后对一个英俊的小伙产生了爱意。于是他们计划在相约的地点见面约会。有一天丈夫在家,那位男子过来敲门了,妻子为了不让丈夫发现,便欺骗丈夫是鬼敲门,并让丈夫念祈祷文驱鬼,这才没让丈夫发现自己的婚外情。又如第二个故事里说道:有位穷苦人娶了一位叫佩罗内拉的美貌的姑娘,但佩罗内拉并不满意自己的丈夫,她爱上了另外一位英俊的男子。两人每天趁着丈夫出去干农活偷偷幽会。这天丈夫突然回来,佩罗内拉让情人藏在酒桶里。并欺骗丈夫他是来买酒桶的,现在正在检查酒桶的好坏。于是情人大模大样地出来,把桶搬回了家。这些都是女子不甘心与自己不爱的人一同生活,于是选择偷偷与自己心爱的人约会。这正是反映了在中世纪的欧洲,封建教会的重重压迫,使劳苦的人民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人们的精神思想被牢牢地束缚着,无力抵抗。教会利用一切手段逼迫人们产生对天堂幸福的幻想,认为人类的婚姻只是为了繁衍后代,只有禁欲苦修,才能换取来世的幸福。簿伽丘利用这些故事严重批判了封建教会黑暗的制度。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
在当时的社会里,多少少女被当时的权力、金钱、地位所束缚,被迫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丈夫。多少女子在花样的年纪嫁给一位糟老头,又或者嫁给愚钝蠢笨的丈夫。而这些女子没有办法逃脱,只能终日躲在闺房里哭泣,在这样令人窒息的坏境中,不知道戕害了多少少女终身的幸福生活。虽然在这些故事中,作者描绘的更多的是情人们肉体上的宣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没有真正的爱情。因为他们只对自己有好感的当作情人,不会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宣泄而随意选择。他们对情人的选择,是通过了灵魂与灵魂的契合,而肉体上的宣泄是他们对爱情的升华所体现出来的。在第四天第九个故事中,罗西廖内发现了妻子的情人,便把那个情人杀了,残忍地挖出他的心脏做成一道菜肴诱骗妻子吃下。妻子知道真相后毅然决然地选择跳窗自杀,与情人合葬。若不是真心相爱,妻子又怎会为了一个情人牺牲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见爱情才是婚姻的基础。只有拥有真正的爱情,婚姻生活才会变得美满幸福。为了权力金钱地位而产生的婚姻,只会让人们陷入无尽的深渊中。
5.爱欲是一体
薄伽丘《十日谈》中所描写的爱,是爱欲一体。他认为,爱是产生于人的自然心理欲望,书中所描写的内容极大部分都有肉欲的存在。如第四天第一个故事中,国王发现自己的女儿于侍从私会偷情,女儿对国王说:“我还年轻,还没有充分享受生活,我有情欲。我无法抗拒它的力量,因此堕入情网。我选择圭斯卡多,不是像别的女人那样随随便便,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薄伽丘看来,人类拥有“血肉之躯”,必然拥有“七情六欲”。爱是人的自然体现,由爱生欲更是属于自然的力量,外力无法阻挡与摧毁。
簿伽丘《十日谈》大力抨击了封建教会的禁欲主义思想,提倡爱欲一体,顺其自然。宣扬了爱欲天然,爱欲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同时批判了教会的虚伪,违背了人的自然天性,自己却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却打着“神圣”的幌子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与此同时,薄伽丘也对教会中的修士修女表示深切的同情。簿伽丘认为他们也是人,会有自己的去“七情六欲”,不应该被教会的禁欲思想所禁锢,爱欲是一体。
(二)形成原因
1.作者阅历
1344年,被爱情烈火燃烧的薄伽丘离开了佛罗伦萨。在那不勒斯时才华横溢、风华正茂的薄伽丘得到了乔凡娜女王的厚待。1350 年,因父亲去世,薄伽丘回到了佛罗伦萨。此时薄伽丘在那不勒斯创下的声名已经传达了佛罗伦萨,一回到家乡就受到了重用。这个时期的薄伽丘不再是年轻时那个无名小辈,见识与知识的增长,使他对于爱情,可以更从容,大胆。
《十日谈》创作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更为迅速,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更强大,诉求也更多。但当时意大利的封建势力仍很雄厚,教会更为黑暗。薄伽丘的创 作作品对教会禁欲主义进行猛烈抨击。为了淋漓尽致表达对于虚伪黑暗的教会的痛恨和嘲讽,薄伽丘对于爱情故事的描写大胆而丰富,感情色彩更加浓烈。
2.社会女性地位
由于薄伽丘生存的时代背景,必然也会带有男性视角中固有的‘男尊女卑’的烙印”。这一类别的研究方法试图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入手,分析出作者的某种思想意识,甚至是当时社会的某种思维动向。
3.其它作品影响
“浸染在上流社会的氛围中,经历着浪漫又富有激情的爱情后,薄伽丘更多地兴趣便从经商转移到文化生活中,他尤其受到法国浪漫主义和宫廷文学魅力的影响。”因此,在薄伽丘的一些作品中,也有典雅爱情的影子,如《痴情的菲亚美达》《爱情十三问》《爱的摧残》等,很多学者认为,这些作品是薄伽丘用典雅爱情的手法来叙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爱情故事。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