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的专业文化素质和较强的沟通理解能力,还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20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对杜威的“儿童中心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了解其内涵、由来和它的意义,并且深入分析中国语文教育现状,试图将“儿童中心论”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打破原来的“灌输式”传统教育,创造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杜威的“儿童中心论”能够更好地使学校和教师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怀爱护每个学生,尊重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全面成长,这对我国教育有着深远影响。
关键词:儿童中心论;语文教学现状;运用与实践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China, people’s attention to education is also constantly improving.This requires teachers not only to have a higher professional and cultural quality and strong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ability, but also to establish a correct view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Since 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scholars of Dewey’s “children center” has carried on the in-depth study, understand its connotation, origin and its significance, and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trying to “children center” and Chinese teaching, break the original “indoctrinati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create a kind of children centered way of education.Dewey’s “children center theory” can better enable schools and teachers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studen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goal of all work, care for every student, respect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inking and personality, and promote each student active growth, which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China’s education.
Key words: Children’s central theory; the status of Chinese teaching;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前言
杜威的“儿童中心论”这种教育理论是在19世纪中后期各学派批判传统教育的过程中得出,杜威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的基础上将“儿童教育”作为新教育的基本特征,主张把儿童放在教育过程的关键位置,尊重儿童个性和兴趣的发展,提高儿童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接班人。
一、对杜威“儿童中心论”思想的解读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不少学者也在积极寻找“新课堂”的发展模式,。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思想被不断的引入课堂,我们要了解其内涵、由来及意义才能更好的实践这种思想。
(一)“儿童中心论”的内涵
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的内涵在中国可理解为“学生本位”,就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其主要观点是反对绝对化,培养灵活积极的学习态度,它强调学校在社会重建或革新中的作用,要想构建一个民主的社会就要求社会成员具备适应各种社会的环境和平等与别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因此,学校应当培养学生进行自由和探求的习惯,快速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态度。其中杜威就十分强调课堂氛围,推崇“做中学”,把教材和学生的课外生活相联系。
随着杜威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不少学者对其内涵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余男宁将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内涵分为三个方面。1.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儿童中心是杜威教育观的基本原则。杜威以生物进化论和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提出“教育即生长”。“生长”是指身体、智力和品德的成长,儿童的心里内容是以习惯、情绪冲动等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天生心理机能的不断开展、生长,教育就是促进本能的生长。[1]2.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依照儿童的兴趣组织各种活动,促进儿童的发展。杜威强调,“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它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2]只有儿童的兴趣得到满足,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增强。3.杜威的教育理论是一个整体,民主社会是杜威的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民主社会的成员,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正像两点之间形成一条直线一样,在教育的出发点和儿童的归宿点社会之间形成了教育历程。[3]
(二)“儿童中心论”的由来
众所周知“儿童中心论”的提出者是杜威,但杜威却并不是“儿童中心论”的首创者,他观点的灵感来源其实是卢梭。
对于“儿童中心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四世纪的文艺复兴。最先是由“人的发现”到“儿童的发现”,代表人物是拉伯雷,他主张发展儿童的天性,而夸美纽斯则是迈向“儿童的发现”的第一人。之后,卢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在于使儿童本性得到不断发展,这种思想极大影响近代教育的发展。但在18世纪,“儿童中心论”经历了一段低沉时期,当时人们都认为教育是为未来做准备的,而杜威则认为教育应该是无目的的,紧接着我们就迎来了杜威的时代,他的“儿童中心论”深刻影响现代教育。
19世纪中后期,随着美国资本主义进一步确立和发展,科学技术逐渐普及,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教育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原来的说教性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因此教育变革迫在眉睫。
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源于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他逐渐意识到当时以赫尔巴特为代表提倡“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理论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论并不能适应社会变革,也无法培养出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在他看来传统的教育实际上是强制性灌输教育,不应把成人的思维方式和要求强加在儿童身上,用成人的观念要求儿童迅速发展跟上成人的步伐。教育应该符合儿童的思维方式,让他们积极主动去吸纳知识。教师不但要教书还要育人,要理解儿童的兴趣点,极大调动儿童的积极性,把儿童放在教育的中心点,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教育的主体。
(三)“儿童中心论”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发展,社会也开始更加关注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认为儿童是幼稚的没有独立价值,只是为成年阶段做准备的存在,因此,在儿童教育问题上通常采取强制命令的方式,认为儿童的意见看法都是玩笑,对于儿童缺乏尊重。
在中国我们常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人们认为只有用对待成年人的方式才能把儿童教育好。随着这种传统观念的深入,中国有了“二十四孝图”,我们尊重其中的孝道精神,但是在处理方式上却显得过于残忍病态,甚至把三岁的孩子活埋,并把它当成一个成功的案例大肆弘扬。存在中国几千年的科举制度,就要求了这些孩子从一出生就只能读四书五经,如果读了其他的小说就说明这种人思想腐败,污染了社会风气,还有一些“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都极大控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当然在西方也同样会存在一些类似事件或者禁锢儿童思维的教育观念。
但随着杜威“儿童中心论”思想的提出,人们开始认识到儿童也是有独立思想的个体,是有自己看法和兴趣的,因此,对儿童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尊重儿童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能力。尤其是在教育界,这种思想有利冲击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激发了儿童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进程,为社会的变革发展不断提供创新全面型人才。通过探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唤醒人们对教育民主的认识,推动社会的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进步的社会、民主的社会。
其中也有很多学者对“儿童中心论”的意义和启示进行探索,黎雯认为“儿童中心论”的启示主要体现在“课程当中活动课的开展和教学当中的情景化两方面。活动课的开展方面应遵循综合性原则、课程性原则、长效性原则等七项原则。教学情境化方面,应认识到学生是学习过程的原动力,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就是为学习者创设进行情境学习的环境”。[4]
总之,杜威“儿童中心论”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中西方的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极大程度上解放了儿童的思想,有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冲击了传统教育。
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教育是国家关注的重点,为了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各部门也在积极推行教育改革,而语文教学是令人头疼的一大难题。在改革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自己的不足进行改进,这就需要我们对语文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一)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灌输式教育
现如今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也在发生变革,孩子的心理状态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经被现今的语文教学课堂淘汰了。原来的教育是“唯分是从”,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高分,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对于那些不考的也就忽略不讲了。强制性给孩子灌输考试内容,对于那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一概不讲,把学生都变成了一个个千篇一律的没有感情的考试机器,觉得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是考高分,缺乏创新性和感性思维。1939年杜威在《自由与文化》中写到:“科学技术已经让独裁者掌握了控制舆论和感情的有效手段,使得以前的一切手段都相形见绌。科学技术已经用各种观念宣传和捏造消息的手段来代替旧日的消极检查,它通过一切新的和旧的广播与交通的工具把这些观念、消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深入每个人的心目中去。结果在人类历史中首次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极权国家宣称是依靠被统治者的主动同意而存在的。”[5]这种强势的宣传控制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了学校教育。如同杜威所说:“一个极权政府总是用控制情绪、欲望、感情和舆论的办法来控制它所有臣民的全部生活”。[6]这种极权主义的灌输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国家对于语文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热”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回归。那么语文怎么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出“为社会主义服务,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呢?这就需要我们走出固有的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点。杜威认为灌输与教育的工作是背道而驰的,杜威认为“教育包含在做出结论和形成态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即使像乘法表这种已经解决了和大家同意的东西,我应该说,如果要把乘法表教得合乎教育意义,而不像一种训练动物的形式,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他们的兴趣、反思和理解都是必要的。”[7]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思考的教育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教育。
反对灌输教育不等于无所作为。1937年杜威在一次演讲中指出:“在无目标的教育和灌输式教育之间有一种教育。这种教育使教材和求知的方法联系于对事情怎样做和可能怎么做的理解;而不是通过使个人浸染于某种终极哲学而使教材和求知的方法联系起来,这种哲学是来自于墨索里尼,或希特勒,或其他任何人;而是要使个人如此理解现在的情况,致使明智行动的态度将从社会性的理解中产生出来。”[8]学习同样如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去学习远比摁着他们的头去学效率更高。真正的教育不是强制性灌输,而是要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和激情,这样收到的效果会更好。
这种平等关系要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方式,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敢于发言,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老师只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起一个辅助作用,使得学生、文本、教师之间能平等的对话。
杜威在《今日世界的民主与教育》指出:“我们应严肃地、积极地、大力地利用民主学校和学校中的民主方法,并应在自由精神中教育国家的青少年去参加一个自由社会。……使学校成为自由的个人明智地参与自由社会的更完善的工具”。[9]语文是一门给学生发现美的眼睛的学科,是一门感性的学科,是一门激发学生对世界好奇,能使用恰当的词语准确表达内心想法的综合性学科。语文课程必须依照学生身心的发展程度来制定教学重点,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兴趣。
(二)应试教育对学生思维的桎梏
随着21世纪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语文的基础教育也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的教育观点,出现了不少“唯分而教”的现象,不少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考高分去研究各种试题的答题套路,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面变得更加险隘。学生变得“满腹套路”,缺乏创新精神和发现世界美的眼睛,老师也把分数作为评判孩子好坏和自己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认为只有学生考的分数高,才能说明老师教的好。
当今世界竞争激烈,人们的就业压力非常大,残酷的考试机制成了鉴别人才的关键,学历成了工作的敲门砖和评定能力的关键,教育成了一种“精英教育”,把成绩作为评定人才的唯一标尺,以至于形成了社会的严重分化。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平等对待学生”等教育观念不在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口号。让大家真正意识到分数并不能成为评判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转变原来传统的教育观念,从沉重的压力教育中解放出来,让教育能真正发挥作用,教师不单单教书更要育人。
语文应该是一门开启学生对世界好奇的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是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学科。教师不能把分数当作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不应用分数禁锢学生想象的能力,使学生丢失发现美和表达美的能力。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兴趣去制定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高中的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老师对于分数也看得尤为重要,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孩子变得麻木,对于美好的事物缺乏敏锐的感知力。高中语文的学习难度加大,学生对于古诗词等文言文的趣味并不浓重,反而当成一种负担。以前的学生喜欢在书的扉页写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或者看一些喜欢的书籍,但现在这种现象却很少见,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学生的脸上写满了冷漠,对于这些文化很冷漠,背诵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应付老师的检查。学习古人的作品更为重要是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能从古人的优秀作品中汲取有利自己未来的养分。
老师在教学中把很美的诗词也当成了艰涩的文言文,逐字逐句的去翻译,把很美的东西都肢解了,学生自然也就提不起兴趣,感受不到其中的美。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比如可以让古代与流行结合,播放一些由古诗词改编的歌曲,营造气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把类型相似的作品放到一起进行比较鉴赏,通过不同的作品感受诗人的风格;在布置作业时也可以改变原来死板的套路,例如把诗歌改写成一篇抒情,散文,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的背诵。
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多运用“儿童中心论”思想,把儿童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争取挣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
三、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在语文教学实践的一致性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儿童的主体地位在不断突出。我们就要尝试把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思想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儿童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寓知于乐的语文教学
近年来,语文教学受到了极大的批评,原来的“灌输式”教育令人反感。原来提起语文孩子们是很开心的,因为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和好听的诗句,但是现在提起语文孩子们多是厌烦,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学习的任务也更为繁重,语文可以说是最令他们头疼的学科之一,他们想到语文第一反应就是背,但是大量的任务已经很难让他们静下心来去背诵诗词了。因此,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实行寓知于行的语文教学才能更好的吸引孩子的兴趣。
幽默是课堂最好的调味剂了,它可以使学生在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里学习,也能更好的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对于初高中的学生文言文是最头疼的,比如“……者……也”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比如“睡觉者,小明也”这样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营造一个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如:杜甫《登高》的教学课例
导入: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朗读(音乐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读完这首诗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秋天萧瑟的景色。
师:回答的真好,你是从哪里看出来这首诗写得是萧瑟的秋天景象呢?
生:我是从“风急天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万里悲秋”体会到的。
师:风吹的很急,天高阔远,落叶的飘落让我们感受到秋的气息,“万里悲秋”的“秋”更让我们大家确信这就是秋天。那么,我们判断这些的依据在诗歌鉴赏中叫什么啊?
生:景物描写、记叙、意象……
师:同学们都说的非常有道理,我们就从意象这个角度切入。之前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也了解了很多意象。现在大家找一找这首诗写了哪几个意象。
生:猿、沙、渚、鸟、长江、台、酒杯……
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好,非常全面。
这是一位老师的导入部分,从一开始就采用音乐导入的方式抓住了学生眼球,通过朗诵让学生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写了什么景,借助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引入到新的知识,让学生并没有陌生的感觉,在讲解新的诗作时更容易接受,与学生的互动性很强,重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将课堂交给学生,践行了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理论,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而不是由老师强制性灌输,在这堂课上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带领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共同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
语文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好比“听、说、读、写”的能力。如果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孩子们只有写。但现在我们可以听一些音乐、诗词录音或者小故事;可以让孩子们举办辩论赛或者演讲;可以读一些小故事、或者名著、可以去实地采访一些自己关心的事然后写成一篇小文章,这样写出的文章也更有感情更能引起共鸣。
我们应时刻关注孩子,把孩子放在教育的中心,反对原来的灌输式教育,实行“儿童中心论”,倡导寓知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在一个轻松氛围里学习,尊重孩子的个性,从而取得更好的结果。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