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厢记》《牡丹亭》看古代女性意识的觉醒 

摘要

王实甫的《西厢记》与汤显祖的《牡丹亭》在剧作中刻画了两个生动且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形象。两部作品的描述集中反映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的一个生活状态,崔莺莺和杜丽娘不仅仅代表自己,更是元明时代千千万万女性的一个缩影。在这种背景下撰写出来的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于研究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女性生存现状、生存背景、时代背景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不同背景下的社会发展造就了不同的人物特性,《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爱而不得,只能用另类的方式来侧面实现自己的希望,《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则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时代背景下的情形。通过每个不同时间节点的界定,让戏曲中的角色丰满而具有可读性,这使得两部剧称的上是记录中国女性思想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著作。

关键词:《牡丹亭》;《西厢记》;女性意识;社会发展;

引言

 说到《西厢记》《牡丹亭》中的女性意识,首先要对本文的“女性意识”下个定义。本文中的女性意识主要是指,在特定时期某些女性对自身有一个自觉的认识,认识到生存的价值意义,生命中的理想追求,认识到内心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也认识到现实的生活环境,各种客观因素能不能允许她的自我意识得到认可实现。她的追求想法在现实可能得不到实现,会形成一种精神压迫以至于是心理挫折,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女性仍然坚持自我信念,大胆追求内心的想法,哪怕是付出宝贵的生命。

 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女性几乎没有追求爱情的自由,其命运被男权社会牢牢控制,人们只能将对美好感情的向往诉诸超然于残酷现实之外的文艺作品。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之情是封建礼教无法禁绝的,在女性解放的漫漫征途中,如花朵般绽放在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一直在为追求美好爱情而作不屈斗争。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女性正在成为命运的主宰者。女性意识的发展在崔莺莺身上主要表现为对平等爱情婚姻的追求,这不仅是她清醒的自我意识、全面情感观照的表现, 也反映出那一时代的封建女性对自身命运的深层思考。《牡丹亭》对于女性读者魅大之巨大,而这魅力的来源,最主要是因为作品通过杜丽娘所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深深触动了当时妇女渴望自由美好的爱情婚姻而不得的压抑心灵。

一、《牡丹亭》与《西厢记》中崔莺莺与杜丽娘生活环境之比较

(一)元明文化背景下崔莺莺与杜丽娘的时代特征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由于他们在经济上进行残酷的民族掠夺,政治上奉行民族压迫政策,加上吏治腐败,科举废立无常,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低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烈,社会一直动荡不安,蒙古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后,逐渐接受了汉族文化,采用汉制,加上人口的迁移,交通的发达,民族的杂居,实现了民族及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传统的儒家思想与封建道德观念, 虽为统治者接受 ,但已远不如前代那样受到尊崇。元朝统治集团的上层来自于不同的民族,他们在利用正统的儒家学说巩固统治的同时,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也开始确立,同时对各种宗教信仰兼收并蓄,思想控制相对松弛。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正符合这一时代的特征,社会文化的包容,给了女性社会空间的相对自由。《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敢爱敢恨,勇于同封建礼教做斗争,敢于同传统观念决裂。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她价值观念的改变,歌颂了自由精神。崔莺莺是一个美丽、贤淑、温顺、“针凿女工,诗词书算”样样精通的相国小姐。但她却只能生活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在这样寂寞的闺阁中,她的命运犹如众多女子一样,早就掌握在封建家长的手中。她的父亲在生前就与郑尚书定下婚约。受过多年封建教育的莺莺深知,她只能遵循这样的生活安排。但当她在普救寺遇到张生,并一见钟情爱上他时,她陷入到了极度的矛盾痛苦中,一边是自己的心上人和幸福,另一边是自己深知的礼教约束,经过自己艰难的挣扎和红娘的层层帮助,崔莺莺果敢地迈出了追求自己幸福和自由婚姻的脚步。

明朝是封建专制及封建礼教得以强化的时期。统治者大力提倡封建道德, 鼓吹“三纲五常”来维系人心,巩固政权,延续其统治。身处明代社会的广大女性, 犹如生活在铁樊笼之中。统治阶级对妇女最直接的手段是为妇女树立贞节牌坊,用表彰孝妇、烈女的欺骗手段 ,引诱妇女心甘情愿地做出牺牲。明代贞节牌坊立得最多,这些牌坊下面所镇压着的,是一个个贞节女性痛苦不堪的灵魂。明中叶以后,在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的条件下,思想文化界也开始活跃起来, 哲学思潮此起彼伏,特别是王守仁“心学”诸流派,成为社会上主要的哲学文化思潮。王守仁进一步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 ,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提出“我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其“良知”即所谓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显然这种学说是主观唯心的, 但它把外在权威的“天理”拉到了人的内心,变为人的内在自觉的“良知 ”, 从而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冲击了封建儒学的神圣地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有利于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此之后, 王学传播天下,形成了多种流派, 其中的泰州学派又称王学左派,更具离经叛道的倾向。他们肯定了人欲的合理性,主张“百姓日用是道”, 肯定了人由于生活需要而提出的物质要求,认为饮食男女的人欲就是天性,应当“率性而行 ,纯任自然” ,驳斥了理学的禁欲主义。李贽提出 “童心说 ”,反对把“欲”与“理”相对立 ,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以绝世之资,大讲“童心”,提倡“私欲” ,开辟了近代自然人性论。在泰州学派的宣扬下,一股思想解放、张扬个性的文化思潮弥漫于明代社会。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便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特征,她渴望拥有自由,追求思想上的解放,但是杜丽娘受到的禁锢比莺莺更加严重。杜丽娘只能通过梦境来寻觅自己的幸福。她在封闭的环境中,不能与自己的爱人相遇,只能通过梦境去寻觅。杜丽娘在梦中与自己钟情的柳梦梅相会,但梦醒后却发现一切且为虚幻,最终因思念柳梦梅成疾而去。到了阴间,化为鬼魂仍然不忘记柳梦梅,依旧与其私会。这份执著,感动了阎王,最终让其还魂与柳梦梅终成眷属。

 《西厢记》《牡丹亭》中崔莺莺、杜丽娘两个女性主人公都是封建社会贵族阶层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形象的典型代表。但是由于时代背景、生活环境的不同,他们要冲破封建势力、受到的压力所需要的力量也不一样,思想斗争过程也不相同。因此,二者虽然都具有叛逆精神在觉醒的过程中有着很大的相同点但也存在着觉醒的差异。第一、从觉醒的相同点来看,首先,两人的共同点体现在对爱情的不懈追求上。在封建社会中男权压抑着女性,社会一直遵循着传统的封建婚姻制度。“在《西厢记》中,女主角崔莺莺从小便接受着严格的封建传统教育。”她的婚姻也早早的由父亲定给了郑尚书之子郑恒,然而在寺庙与张生的相遇促使

爱情的种子在崔莺莺心里开始萌发。但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现实与理想,礼教与情感始终是横在崔莺莺心里无法跨越的一道横沟。后来孙飞虎围寺,母亲的承诺带给了崔莺莺一线希望,然而当张生找来救兵解决了危机之后,母亲却出尔反尔让自己和张生认作兄妹。经过这些事情之后崔莺莺开始认识到依靠别人的力量终究行不通,幸福掌握在自己手里,需要自己争取。终于在红娘的帮助下,经过传简——叛简——赴约的思想斗争之后,她毅然决然的抛弃

先前的婚约,向传统封建礼教发起了挑战,开始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

相对于崔莺莺,杜丽娘的命运受到了更严格的掌控。杜丽娘生于理学盛行的年代,出生官宦家庭。就连衣服上的一对儿鸟儿,母亲怕她多想也不会让她看见。杜丽娘每天生活的地方只有书房和绣楼,连自己家的后花园也没有去过,一生接触过的男性只有父亲杜宝和教书先生陈最良。父亲杜宝请来迂腐守旧的教书先生陈最良,用杜太守的话说,教丽娘接触书卷并非为了“念遍孔子的诗书,但略识周公礼数”而已。陈老先生给丽娘和春香上的第一课是“诗经课”,讲的是《关雎》。儒家经义中,这是关乎“后妃之德”的一首诗,但丽娘却说“圣人之情,尽见于此乎。今古同怀,岂不然乎”,她感性的的认为,这是一首情诗。这把杜丽娘心中的情丝触动了。终于杜丽娘走进了后花园,她发现原来满园春色都被辜负了,正如自己的青春一样被光阴虚度。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杜丽娘“因情而梦”。她梦到一个书生与自己相会,而梦中的情景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寻求爱情的信念。然而礼教的束缚与感情的真挚,残酷的现实与美好梦境的反差使杜丽娘最终为情而死。死后的杜丽娘也没有放弃对柳梦梅的爱情,终不负有心人,柳梦梅被杜丽娘所找寻到。并且以鬼魂的方式和柳梦梅再次相会,最后在花神,判官等人的帮助下杜丽娘重新为人,并与柳梦梅结为夫妇。从一开始的被现实的生活压迫着,到和柳梦梅梦中的相会,和后面的阴间寻夫。虽然过程曲折还遭受到了反对但是她始终没有向它们低头,最终使他们的爱情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比起杜丽娘崔莺莺的爱情历程要平凡的多,杜丽娘爱情过程要更艰难、更轰烈,杜丽娘为了自己的爱情甚至连性命都可以不顾,她做的一切的所有仅仅只是为了所谓的“情”,所以对于封建礼教对于自己的束缚与桎梏心里产生了格外强烈的反抗意识,不管道路多艰难,都要坚持不懈的去追求自己的那份爱情。

(二)元明文化背景下崔莺莺与杜丽娘的生活境遇

《西厢记》的故事背景是唐代,但从其精神内涵上来说,是作家王实甫对元 代社会的真实反映。元朝是一个由蒙古族统治的朝代,蒙古贵族对各种宗教采取宽容和保护的政策,加上宗教自身的发展和传承,因此宗教十分盛行。元代统治 者采取民族压迫政策,分为四等人。而汉族处于被压迫地位,汉族中的名门望族 对封建礼教更加推崇,汉族中男女婚嫁讲求门当户对,一直就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思想。结婚成了两个家族权势利益的结合,这样的婚姻完全是政治性的,中间丝毫不掺杂个人的情感喜恶。崔莺莺便是这样一个例子,她早早被许配给门当户对的尚书之子,只能表露出无奈,但是无奈并不代表内心的遵从。除了时代背景,崔莺莺的生活环境也在影响着她。崔莺莺是相国的女儿,大家闺秀。从小就生活在相国府里,家教严厉,自己一直被“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伦理影响着,在崔莺莺的内心深处,开始有了斗争,自己究竟是为了家族利益嫁给这个品行不端地纨绔子弟,还是为了自己的幸福拒绝这门早已商定好的婚事,崔莺莺内心不断纠结。

《牡丹亭》的故事写于明朝,作品深刻的反映出了明朝特殊的社会环境。明代统治者大力推崇理学,统治者以《女戒》、《内训》等女子范本规范女性伦理纲常,极力表彰妇女贞洁,妇女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迫害比起其它朝代则更加严重。杜丽娘生于名门,长于深墙,四堵高墙把她与现实完全隔离,竟连家中偌大一座花园都未曾去过。在杜丽娘的周围,恰似一个封建礼教的牢笼,严酷地禁锢着她的身心。她没有崔莺莺那样可以随着崔夫人去寺庙的机遇,在她的一生中只接触过两个男人:严格管制她的父亲和迂腐的老头子陈最良;她平时只能做些针线女红,或者熟读、背诵班姬的 《四戒 》;跟随身为太守的父亲在官衙里住了三年。这样狭窄的天地,森严的封建礼教,令人窒息的家庭环境使她不仅与社会隔绝, 而且也与大自然隔绝 ,丧失了一切自由和权利 。

(三)元明文化背景下崔莺莺与杜丽娘的命运变化

莺莺的父亲已不在人世,虽然受到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家庭制的束缚,但她的行动却有很大的自由,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她与张生的一见钟情奠定了基础。崔老夫人和莺莺要带相爷的棺椁回乡下葬,途中客居普救寺,恰巧张生进京赶考路过普救寺,两人不期而遇,相见恨晚。于是,崔莺莺不顾封建礼教的训斥,不管佛门净地,大胆地与张生眉目传情。经过红娘的帮助,莺莺与张生在西厢结合,生米已然煮成熟饭,最终逼迫老妇人不得不妥协。但老夫人的妥协是有条件的,即张生一定要考中状元。张生果然不负众望,功成名就,满足了老妇人的要求,最终夫妻团圆,和和美美。

与莺莺相比,杜丽娘连一见钟情的条件都没有。她的世界不允许她与任何青年男子进行接触与沟通。闭塞窒息的生活环境和等级森严的封建礼教使她不能随意行动,不能自由思想,只能遵循封建家长的意志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的大家闺秀。和崔莺莺相比,杜丽娘的生命中没有出现郑恒那样父母包办婚姻的对象,而且也享受不到崔莺莺游玩佛殿那样的少许自由,更不用说碰上崔莺莺和张生相遇那样的偶然机会了。因此,她只能凭借梦幻与想象创造一个与之相恋的男子。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感情则充满坎坷。柳梦梅中了状元之后,已经达到了封建家长光耀门楣的愿望,按理说没有阻碍他们结合的理由了。但是杜宝却不肯承认这桩婚姻,他认为男女之情是“妖孽”之事。最终经过杜丽娘在金銮殿精诚所至的诉说,皇上为之感动,承认并御赐了他们的婚事。因此,他们的婚姻是在柳梦梅功成名就,并且杜丽娘争取到皇帝御赐婚姻的条件下实现的。

二、《牡丹亭》与《西厢记》中崔莺莺与杜丽娘叛逆性格之比较

(一)崔莺莺与杜丽娘叛逆性格中的相同点

崔莺莺与杜丽娘都是封建社会的女性,虽所属时代不同,但是两人都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较深,封建伦理的思想已深深扎根于她们的思想意识中,但她们性格中对于情爱的追求却又异常的坚定,往往使追求自由爱情的“我”和遵从封建礼教的“我”不断的对立斗争。崔莺莺虽有碍于封建伦理的影响,一开始并未在表面上表现出对张生的爱恋之情,但还是欣然去赴约,赴约以后还要假意告诉崔夫人,实则内心对这一切充满了欣喜之情,表现出崔莺莺性格中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而杜丽娘则通过宣扬后妃之德的《关雎》唤醒了她沉睡的青春,打开了她禁锢的心灵,虽未有其人与之相会,但是杜丽娘一直把心中所想之人寄托于梦境中,同样表现出杜丽娘对于美好事物的心之所念,梦之所依。

(二)崔莺莺与杜丽娘叛逆性格中的不同点

莺莺的性格软弱,独立行动的能力与杜丽娘相比逊色了些,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是被动的。她在佛堂只与张生见了一面,便对他一见钟情,念念不忘。但由于所处的环境、身份、 地位的影响,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加上对红娘有所顾忌,因此她没有大胆的对张生的爱慕予以回应。她看见红娘送来张生的“简帖儿”,勃然变色,“厌的早扢皱了黛眉,忽的波低垂了粉颈,氲的呵改变了朱颜”,还声称要拿简帖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她由于对红娘并不十分信任和放心,便谨慎的加以掩饰和试探,装腔作势要她责备张生,其实是让红娘传递让张生月夜赴约的书简。等到张生应约而来时,她又翻脸不认账,当着红娘的面把张生斥责了一番,至此她还是没有抛开自己的身份地位以及名门闺秀的修养。当老夫人逼迫张生上京赴考求取功名时,崔莺莺即使不忍心与张生分别,却也默认了老妇人的做法。

和莺莺相比,杜丽娘的性格有更大更深的突破。她完全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探索追求爱情婚姻自主的道路。但冷漠、残酷、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和封建礼教的坚固牢笼,严重的束缚了杜丽娘的身心。内心深处的孤独、苦闷无法排遣,她只能凭借梦幻与想象创造一个与之相恋的男子。因此在百般无奈与纠结下,她不得不付出生命的代价。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对情爱追求的终结,反而是新的追求的开始。她为情而死,但可贵的是做了鬼的丽娘还敢于与阎罗王据理力争,质问判官自己情人的姓名。最终历尽艰险,为情复生。死而复生后的杜丽娘更加具有反叛精神,面对父亲在金銮殿上的绝情和狠心,杜丽娘据理力争、慷慨陈词,最终使皇上为之感动,甚至亲自为她主婚。因此,杜丽娘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比莺莺更为主动、更加大胆,对封建礼教的反叛更为强烈、更加深刻。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ttsai.com.cn/news/3799.html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