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农村金融排斥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

农村金融排斥是影响我国乡村经济振兴的因素之一,研究发现金融服务并未实现全社会范围的覆盖,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困难、地理位置偏僻的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现象依然存在。贵州省农村处于经济增长缓慢的背景下,也同样面临金融排斥问题。本文的研究主要以贵州省农村经济为主要研究目标,本文通过借用美国Kempson和英国Whyley学者的研究方法,从地理排斥、评估排斥、自然条件排斥、价格排斥、市场排斥和自我排斥等六个方面刻画了贵州省农村地区出现农村金融排斥严重的现象,并从供给侧、需求侧和政策三个方面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就农村金融地区供给与需求不匹配问题提出增加供给和合理挖掘需求,就农村金融机构存在消极的外部性问题通过政府颁布政策消除外部性,为贵州省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金融发展;金融排斥;原因分析

Abstract

Rural financial exclusion is one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China’s rural economy in China. The study found that financial services have not covered the whole society, especially in the vast rural areas with difficul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mote geographical location, the phenomenon of financial exclusion still exist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low economic growth, the rural areas of Guizhou province are also facing the problem of financial exclusion.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ural economy of Guizhou Province, In this paper, by borrow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American Kempson and British Whyley scholars, It depicts the phenomenon of serious rural financial exclusion in rural areas of Guizhou Province from six aspects: geographical exclusion, evaluation exclusion, natural condition exclusion, price exclusion, market exclusion and self-exclusion, And from the supply side, demand side and policy three aspect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re analyzed, On the mismatch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n rural financial areas, increase supply and reasonably tap demand, Eliminate the negative externalities of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rough the government issued policies of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t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e in Guizhou Province.

Key words: Financial development; financial exclusion; Cause analysis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的推进,农村金融服务行业也取得了迅速发展,不过农村金融服务还没有完成对整个社会范围的全面覆盖,因此农村金融问题始终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遇到的瓶颈问题,特别在经济发展困难、地理位置偏僻的农村地区,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匮乏,金融排斥现象严重。农村生产中对流动资金周期性的需要和应急消费导致了部分农户产生贷款需求,因此合理的农村金融成为了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保证。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实施的以商业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金融经营策略调整,导致了部分商业正规机构在低收益指标的驱使下,选择向相对落后的乡村区域和城市边缘区域撤离,直接导致了上述区域的金融业的相对欠缺,导致金融排斥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近年来,为解决由金融排斥引发的经济发展疲软、城乡差距差距较大等一系列问题,我国2016年颁布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2016-2020》,可见解决金融排斥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1]。贵州省农村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增长减缓的大背景下,也一样存在着农村金融机构排斥现象,由于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健全,以及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很难向农户进行服务,因此需要金融的农户也大多被排除在外,从而导致了农村金融功能无法进行发挥,以贵州省为主要发展对象,通过从地理排斥、评估排斥、条件排斥、价格排斥、市场营销排斥和农民自我排斥等六大层面介绍了贵州省金融机构排斥的状况,并从供给侧、需求侧和政策三个方面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就如何解决贵州农村金融排斥的问题提出增加金融供给、宣传普及相关的金融知识以及通过政策减少金融服务的外部性的建议对策,为贵州省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意义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发展的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为解决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问题,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困难、地理位置偏僻的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排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亟待解决问题,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的具有重要意义。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较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较于全国地区又比较落后,农村贫困群体数目多,贫困地区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但是研究发现,贵州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率较低,许多农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本文通过对贵州地区的金融供给与需求分析贵州农村金融排斥严重的原因,并从供需平衡及政策方面提供减缓贵州省农村金融排斥的建议对策,希望能对促进贵州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三)研究现状

近年来,西方研究者对金融排斥问题的研究兴趣也日益增强。早期的金融排斥文献的研究侧重点主要在于分析金融服务系统与业务之间的地理可接触性以及可渗透性[17]。国内外关于金融机构排挤区域不同情况下的探讨相对较少,但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机构排斥现象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难题。面对当前中国农村地区严重的农村金融排斥现象和农民过度负债状况,研究者们以不同的视角、从不同的层次对该专题展开了广泛研讨,主要涉及其概念的含义和扩展程度、已被排除的主要对象、排除的动态过程、成因和产生的结果等。高沛星、王建华对中国乡村金融机构排斥的地域差别进行定量分析,并对造成中国乡村金融机构排斥地域差别的主要影响因子做出定量分析[2]。董晓林、徐虹将县级银行网点分设情况作为中国农村金融机构排斥状况的主要变量,对造成中国农村金融机构排挤的各种因素从资金供给者角度加以了分析[3]。谭燕芝等基于中国中东部六省的经济数据分析从理论和实验的方面,剖析了哪些原因在多大程度上造成了农业资金的排斥问题[4]。粟芳、方蕾深入分析了农村金融市场商业银行排挤、保险公司排挤和网络金融排斥的危害程度及源头[5]。华怡婷、杨林娟则根据甘肃省农业金融机构的信用支农统计,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对农贷粘连直接影响的原因进行相关性分析,分四个阶段评价农贷集中的损害程度[6]。中国人民银行贵港中心支行课题组对导致当前农村经济排斥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数据分析[7]。张康松、王梦婷、米运生等是相互排斥农村金融的主要因素,从贷款双方消息不对称的角度上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在公共信息服务的平台上,“农民-商业银行”关系应完善金融机构帮助困难农民的能力[8]。他们以不同的视角,阐述了中国农村金融排斥的成因,并剖析了解决的可能性,给出了解决的具体对策。对当前农业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对农村金融排斥概念进行相关的介绍。

其次,分别从地理排斥、市场排斥、评估排斥、条件排斥、价格排斥、营销排斥和农民自我排斥,这六大方面对贵州省的农村金融排斥现象展开了全方位剖析。第三,分别从贵州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供给减少、农村金融业务单一、民间金融缺乏法律保障、贵州农村资金外流、缺乏健康的金融环境等五个方面对贵州农村金融排斥产生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缓解贵州农村金融排斥的建议对策。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分析和启发相关文献和数据,包括金融排斥研究的现状、原因、对策和建议。

综合分析法:对查阅到的相关文章与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合贵州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供给严重不足、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低、农村地区缺乏对金融服务的相关认识以及农村金融服务存在消极的外部性等问题,严重消弱了农村金融机构对贵州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并从供给侧及农村金融政策方面提出缓解贵州农村金融排斥的建议对策。

二、基础理论概述

(一)金融排斥的界定

金融机构通过不断划分市场,寻找一个更”安全”的市场,即更倾向于一些有影响力的、有权势的人群,从而把一些相对贫穷的、经济处在劣势中的人群隔离了开来,并关闭了其在部分乡村和偏远地区的支行,造成了在这种区域内的金融机构短缺,从而对这部分地区造成了金融排斥,金融排斥通常被定义为在金融机构中对特定人群缺乏信息分享服务的这种情况。这种人群没有适当的渠道或手段接近金融,也没有机会经适当的形式得到必要的服务。这是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也可能是社会排斥的起因或后果,甚至既是起因也是后果[9]

(二)金融排斥理论

金融机构地排斥的学说是一个新学说,它是国外金融机构地理学家较早的研究课题,也是西方金融地理学家对“新金融地理学”的重要研究之一[9]。Kempson和Whyley于1999年提出金融机构排除的理论[17](金融排除是运用最广泛的词,田霖2007提出采用金融排斥),给出了对金融机构排除的六维评价方法,地理排除、估值排除、条件排除、定价排除、营销排除和自我排除。他还提出,地方金融机构的排斥程度是这六个影响维度综合作用的产物。在Kempson和Whyley的研究的基础上,王修华提供了适合于对中国省级金融机构排斥水平进行评价的指标,通过用截面数据测度的各种评价指标值加总,来综合衡量对地方金融机构排斥的水平。

本文基于学者们的研究方法,从六个维度分析贵州农村金融排斥状况,提出缓解贵州地区金融排斥的建议和对策。

三、贵州农村金融排斥现状

(一)地理排斥

贵州省是农业大省,土地面积列于全国十六名,截止2021年,常驻总人口约为3852万人,主要地貌类型有草原、山区、丘陵和盆地,贵州省少数民族总量居多,根据环境的差异和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不同,需要金融机构的设置也与之相应。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商业目标是追求最高收益,导致其在落后的乡村地区建立金融组织的积极性很低,这种典型的地理排斥体现为在贵州省乡村地区建立的银行营业处数量较少和金融服务人均覆盖率很低。

(二)评估排斥

由于农业信贷存在的临时性、季节性和对信贷用途又不易划分等特点,使得涉农信贷收益和风险并不相匹配,主要体现为收益率不高但风险却很大。因此,商业银行针对农村地区信贷的发放设置了较为严密的风险评估程序。乡村金融总体水平没有改善反而出现下滑的状况,表明农村金融排斥状况仍然十分严峻。贵州省农村地区对正规金融的融资比率超过了全国农村区域的平均水平,主因是由于贵州省农村区域长期缺少高效的投融资途径,对专业金融机构贷款的依赖度较高,而江浙一带为全国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且民间金融机构也比较活跃和成熟,这一比率反而比贵州省农村要低。中国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商业银行是贵州省农业区域业务的重点银行,占全省农村区域银行总量的七成左右[10]。农业银行的在乡镇覆盖率还很低,虽然邮政储蓄机构数量相对较多,但因为建立比较晚,农贷业务也才刚刚开始兴起。而和农户经济联系较密切的农信社也由于能力限制,只能解决农户的基本生产需要,这就导致了农户扩大再生产时和涉农机构很难获得相应的贷款服务。

(三)条件排斥

目前贵州省大多数农村区域经济较为落后,农业征信系统没有完善,农户基本无法提交有关个人的信用证明。农业地区贷款,除了规律性的生产性支出以外多是应付突发性费用,而银行贷款又需要进行层层审查,程序比较复杂,从申报到贷款的历时也较长,无法应付突发性情况,从而造成农户对银行贷款的要求一直不能实现。贵州省的存贷比在盈亏平衡点(百分之五十)以下,但一般而言,若存贷比例比如小于百分之五十,则易亏本。这一方面由于对农村地区金融苛刻的信贷要求,造成农户不敢问津,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农业信贷资金效率仍不高[11]

(四)价格排斥

贵州省目前利率水平还受到贷款约束,一般商业银行向居民、商业部门放贷的利率,上涨幅度一般在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五十左右,而农信社向农户放贷的利率则可以上升到一般银行存款基准利率的百分之二百三十。农信社的存款和其他的利息一样,贷款利息远高于后者使得农户借贷成本增加,甚至高于一般的民间借贷利息,而这样不平等的情况比较普遍,降低了农户对银行贷款的热情。

(五)营销排斥

在营销排斥上,金融机构迫于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引进金融机构的创新产品、有效利用市场并不断拓展金融市场[12]。但是,部分客户却因为无法适应金融机构的经营要求,而被排斥在外。近年来。由于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机构内部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各大金融机构不断地由乡村地区迁移向城市地区,乡村金融机构规模也日益缩小。城市成为金融机构产品服务销售的主要客户,而服务农民的农村金融机构人员数量也在日益下降。贵州乡村每万人拥有的服务人员数量不足十人,仅有中国东部等少数经济较为发达省份的乡村,每万人所拥有金融服务人才数量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由于乡村金融服务人员的不足,导致农民的潜在需求得不到满足。

(六)自我排斥

因为中国农村地区货币化水平相对较低,所以乡村地区的”圈层结构”并未有效解决,因此农村民间借贷情况较为普遍,但农村人民借贷对象多数与亲戚朋友相关,通常由亲戚、好友作为担饱,年利息一般在1%以上。此外,自我否定又将农户排斥在金融服务范围以外。贵州农民偏低的文化水平以及金融服务常识的欠缺导致农户无法紧跟金融服务产品升级换代的脚步。有人觉得自己不了解信贷程序,怕受骗;有人觉得向金融机构的借贷程序太复杂;有人觉得与自身缺乏”关系”;也有人觉得自身能力不符合放贷要求;有的则是曾经因未能如愿获得借贷而形成心里阴影等,以上都是农户们对金融机构不信任的体现,从而造成了不少贵州农民被金融机构所排斥。

四、贵州农村金融排斥产生的原因

(一)贵州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供给减少

贵州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很高,贵州省自然灾害频发,农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较大,而银行的商业目标追求是利润最大化,农业是弱势产业,投入高、风险高收益极低,与商业银行的理念相悖,导致银行减少对农村地区的信贷支持,从而造成贵州农村金融排斥严重的现状。从融资的供应量和总需求的量角度分析,农村金融机构融资供给的总量的增加赶不上需求量的增加,农村地方普遍存在着融资难的现象。近五年来贵州省的农业总量增加值比重平均数达到了17%,而涉农款比例平均值则7%左右,二者的差额已经达到了百分之十,并且这一差额一直呈现稳定增加趋势,供求明显不匹配[13]。贵州省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以及保险公司。农业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主要业务目标,农村业务严重减少。目前农行等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许多县级金融机构已被撤销,负债构成中农业贷款比例和乡镇企业信贷比例正在逐渐减少,大量资本也被集中投入到城市的项目建设,贵州农业地方的项目投入明显下降,贵州省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资金很难得到满足。农业发展银行是全国惟一的涉农政策性金融组织,在贵州农村经济金融服务中起到了核心和支撑的重要作用。但由于资金限制,且产业规模小,历史包袱厚重,对投入农民的资金投入风险大回报小,农民自身积累与发展的能力不强,导致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高,供贷出农民的流动资金有限、贷款额度不高且服务种类单一,已无法适应农民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需要。农业保险不足。只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集团有限公司分支提供农民财产保险的相关服务,而贵州省又是个自然灾害严峻的地区,其喀斯特地形也注定了生态的脆弱性,自然灾害类型较多,频率高,分布范围很广,高保险费率使农民不愿投保。农业保险是弱势行业,投资量大、风险高、赔偿高,但利润却极低,使得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贵州省的种植业保险覆盖率较低,且农户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也很薄弱,如果出现重大的天灾农民很容易因灾致贫。在贵州,农业保险制度对于稳定农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与保护功能亟待进一步完善。从实际运行情况看,真正能向农村提供资金的金融组织却非常有限。贵州农村金融机构供给的严重不足,导致许多农民得不到信贷资金的支持,严重阻碍了贵州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业务单一

贵州农村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大,但农村金融业务种类却较少。随着农村家庭承包制的逐步开展以及乡村经营产业化、市场化改革的进展农村经济结构的多层次性要求金融机构提供灵活全面的支付融资支持,但目前农村信用社仍以提供存款为主,作为“三农”服务的主体。和贷款服务。在个人储蓄业务中,现有的通用存款兑换和信用卡业务暂不开展。抵押贷款和按揭贷款是主流,即使有小额农村贷款和农民集体保险贷款,受益范围也不广。同时,金融机构也很难以耐用品贷款、旅游信贷等新业务进入贵州农村金融市场,而保险、证券公司等其他代理业务更是难上加难。难以执行。没有相对完善的金融服务系统。贵州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业务单一,贵州农村地区的需求却是多样化的,单一的业务服务难以满足贵州农村地区的需求。

(三)民间金融缺乏法律保障

贵州省民间金融是农户主要获取金融的方式之一,可以在一定程度内满足农户金融需要,但与正规金融组织相比较,民间金融活跃却不够规范,且没有法律保护,民间金融在农业市场处于优势地位。与正规金融组织相比,民间贷款在信息搜集、磋商、签约、监管和争议的处理方面收费相对较少。贵州省民间贷款发生率最高,在2007年的《加强贵州农村金融服务研究报告总论》中统计表明贵州省农户人均每贷款100万元,有六十七万元资金是通过民间贷款渠道借入[14]。由于民间金融机构的资金供求双方之间有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没有法制的承认和保障,因此具有诸多弊端,会对经济平稳运行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同时民间金融机构借贷风险较大,极易产生债务纠纷,非法集资和金融欺骗案时有发生。而民间金融借贷的高风险导致收取的利息比一般正规金融机构高出不少,这也将加剧农户的借贷成本,使得贵州农村地区部分人群遭到金融排斥时,也不愿相信民间金融。

(四)贵州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贵州农村资本相对薄弱,资本薄弱的农村地区容易沦为金融机构排挤的对象,农村资本薄弱的原因主要是农业资本的大规模流出,农业资金外流的最主要因素为银行对农村地区的“只存不贷”。首先,贵州农村现有农村金融机构,虽然吸收农村资金功能突出,但对农户的放贷比例却较低,无法满足农村、农业、农户之间的融资需要,反而是农业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1993年开始,由于金融机构的服务重心转变为城市,其吸收的农村资金又大量上存,贷款转移为城市,使得很多农村资金外流,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经营的支撑力度逐步减弱。其次,由于农业和农村地区一直没有基础性投入,导致政府对“三农”资金投入的回报率很低、投资风险也较高,而银行以贷款为主的金融工具也难以适应这种高风险特征,往往为了回避风险而把来自农村的资金转投到其他方向。以农村信用社为例;农村信用社是支撑农村经济稳定增长的主力,但因为行业风险较多,中国农村合作信用银行社更多的偏好把闲置资金投资于稳定收益产业,而不是参与农村融资,加剧农村资本外流。贵州农村资金大量流出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多,进一步加大了贵州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程度。

(五)缺乏健康的金融环境

贵州农村征信体制不健全,建设进程缓慢。由于金融机构对客户信用缺少全面准确的把握,信用辨别较弱,容易导致信贷“粗放”或“慎放”。一方面可能增加不良资产风险;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发挥资金对经济建设的支持推动力度。同时,农村地区社会信用文化欠缺,金融风险较高。贵州农村地区的法制知识欠缺,农民诚信意识欠缺,对诚信管理、信誉了解不够,造成农民的赖账现象很严重。这将使得一些金融机构的非法负债扩大,投资管理成本增加,投资的意愿也大打折扣,导致贵州农村地区许多人难以从银行借贷。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ttsai.com.cn/news/3066.html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