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涉及的外在条件比较繁杂,存 在较多的影响因素且难以进行高效施工。因此,建筑企业应形成建 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方案,进一步加强质量控制,从而促进建筑 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体系的形成,提高建设成效。在城镇化的 进程中,居民的生活水平及城市环境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建筑建设 与发展的影响。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而言,混凝土施工质量将决定建 筑物的使用寿命。由于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的投资和建设 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的施工 技术管理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建筑施工;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
引言
建筑工程建设已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质量的一大因素, 其建设质量高,便能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因此, 建筑工程的 合理施工和质量控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其有助于确保整个建 筑工程的建设质量。对此,本文全面梳理了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中的问题, 并进行多角度探究, 旨在优化施工方案, 制定控制质量措施,进而确保建筑工程的优良品质。随着我国 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状况不 断改善。同时,建筑工程施工监管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 量:工程施工质量越高、施工技术越合理, 越能给人们提供生 活便利,同时可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减轻环境污染。因此, 建筑企业必须不断强化管理人员和现场施工人员相关规范制度 及先进施工技术、理念的学习,从而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正确运 用理论依据,最终实现在合理范围内压缩工程造价并保证工程质量。
一、混凝土质量控制现状
(一)混凝土施工常见的质量问题分析
开展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 施工质量问题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存在大面积或者局部露筋现象。 目前建筑物结构整体强度的基本保障就是钢筋混凝土的有效结合。 钢筋混凝土均具备非常显著的使用优势,其中,混凝土自身粘合性非常强,同时混凝土的使用还可以促使钢筋结构布局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避免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露筋等问题。 开展工业与民用建筑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 基层的施工人员没有按照科学的工程设计方案完成工作,也没有得到正确指示,同时也没有严格按照施工的质量管理标准来调配混凝土,导致其比例失误,露筋质量问题就会产生。 在进行混凝土浇注钢筋施工的时候,相关的施工人员需要根据标准完成混凝土与钢筋之间垫块的处理,在上述的基础上促使混凝土对钢筋的固定作用实现强化。
在工民建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麻面现象。 混凝土麻面现象的主要形成表现在: 混凝土某一位置出现凹凸不平、缺浆甚至粗糙的负面状况。 混凝土麻面现象不会对建筑物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会影响到建筑物外观的和谐感。其中,混凝土模板缺乏光滑性,施工人员存在操作失误和后期缺乏养护工作等, 属于工民建混凝土施工中麻面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
建筑物本体的结构质量, 受到混凝土裂缝现象的直接影响。 在工民建混凝土的具体施工过程中,一旦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现象,则会直接降低建筑物结构的抗压强度与硬度,阻碍了建筑物的实用效果。 其中,混凝土结构裂缝现象的形成因素主要体现在:不健全的施工技术管理制度,缺乏设计规范的低混凝土质量,施工人员缺乏相应的安全施工意识。
(二)混凝土产生质量问题原因分析
在现代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占据重要位置,其高效的承载性能与防水性能, 在高层建筑工程中的板与梁柱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迎接现代建筑市场的新型机遇与挑战,要求工民建企业结合施工实际需求,制定科学合理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方案。
这类裂缝主要是由不正确的单位用水量和错误选择骨料级配导致的,水泥硬化需要约 20%的水分,而约 80%水分都被蒸发。多余水分蒸发会导致混凝土产生体积收缩。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混凝土内外的水分挥发速度不同,水泥胶凝变干收缩,导致干缩变形。
温度裂缝主要因为浇筑后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因素产生的,如混凝土产生水化热、施工环境温度变化大等,当混凝土自身的温度应力大于抗拉强度时,表面或内部会出现裂缝。
造成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外部因素很多, 如混凝土在干缩过程中, 受到来自外部结构的约束, 阻碍了混凝土收缩,当混凝土受到的外部构件约束力大于抗拉力时,也会产生裂缝。
导致此类裂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长宽比例较大;分缝不及时;未按照施工规范要求进行施工。 切缝的作用主要是使应力得以释放,因此及时在混凝土面板上进行切缝,可以有效地减少裂缝的数量。 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较大的单仓衬砌面积也是导致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常见质量问题
(一)建筑工程混凝土的早期收缩
因受到水泥水化的影响, 混凝土极易产生自收缩的状况—— 水化会让混凝土的内部变得非常干燥。自收缩现象取决于水胶 比,水胶比越高,自收缩现象越不明显。当然,水胶比不同, 导致的收缩状况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混凝土初期收缩的最大影 响因素是养护温湿度。当湿度相同时,收缩速度会随着温度的 上升而增加; 当温度相同时,收缩速度会和湿度成反比。以山 沙为原材料的混凝土和以河沙为原材料的混凝土,其收缩速度 要快得多。同时,山沙的产地不同,收缩表现也不同;沙中泥 含量越高,收缩速度越快。
(二)建筑工程混凝土表面存在“起灰”状况
如果混凝土表层松散、强度小,就特别容易出现“起灰” 状况。如果混凝土的表面“起灰”现象不是很严重,那么混凝 土的抗压等级、强度等均不会受到影响;如果“起灰”现象较 为严重, 那么混凝土的抗渗性、耐磨性等都会有所降低。也就 是说, 轻微“起灰”不会对混凝土的抗压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 但是“起灰”现象严重,便会对混凝土质量造成负面影响,进 而影响工程质量。引起“起灰”现象的原因包括以下方面: (1) 混凝土配比不合理; (2)表层水灰比大于内部水灰比,进而造 成表层的水化产物之间难以紧密搭接, 使得孔隙率增加; (3) 混凝土施工中缺乏紧密的压光,未能进行良好的养护,造成早 期水分快速蒸发,从而导致水泥表层无法水化。
(三)建筑工程混凝土表面的蜂窝现象
当混凝土结构出现内部疏松、砂浆较少、石子多等现象时, 则会有窟窿产生。这些窟窿形似蜂窝,因此我们称之为“蜂窝 现象”。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主要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1) 混凝土配比不科学, 砂浆少石子多, (2) 搅拌时间不足, 未能实现均匀拌和,进而影响到混凝土和易性; (3) 在施工过 程中, 由于石子密度较大, 混凝土非常容易产生离析现象; (4) 混凝土下料时,未进行合理分层,容易引发振捣不实的问题。混凝土离析,就会带来不良影响,比如降低混凝土强度和 均质性,甚至会对后期的浇筑振捣等环节产生不良影响。这样 便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同时会导致非常严重的混凝土收缩不 均匀等状况。在混凝土的内部, 主筋、架立筋等往往会有一部分裸露在外, 即我们常说的“露筋”。造成混凝土露筋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 个方面: (1)灌注混凝土时,钢筋的保护层垫块发生了明显的 位移,抑或没放或少放保护层垫块,导致钢筋和模板紧贴在一 起; (2) 结构构件的截面小, 钢筋太密集, 石子会卡在钢筋上, 致使混凝土未能完全覆盖住钢筋; (3)配比不合理, 引发混凝 土“离析”现象,从而导致模板处水泥砂浆太少。混凝土的收缩以自收缩为主, 与外界的湿度之间存在关联。 收缩会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还会使混凝土的内部产生较大的 内应力。一旦内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就极易产生裂缝 问题。
如果混凝土的体积过大,或者遇到寒潮天气,混凝土的结 构内部或混凝土表面就会出现温度裂缝。当混凝土的体积过大 时, 其内部大量的水会转化为热量, 然后在结构内积聚,增加 内部温度;然而混凝土表面却会快速散热,使得混凝土内外温 差较大,从而产生拉应力。我们常见的碱骨料反应会增加混凝土的体积,进而生成裂 缝;氯离子侵蚀对钢筋有着很强的腐蚀性,容易造成混凝土的 开裂现象。若结构物缺乏稳固的基础,就极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和结构 变形问题。这时,混凝土的内部就会产生很大的拉应力,从而 造成混凝土开裂问题。
(四)建筑工程项目的外部施工环境管理不够规范
要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就要有规范的外部施工环境。 然而现在建筑行业的外部环境还存在很多缺陷,相关管理单位对建筑企业的加入和退出资质没有进行严厉的管理和把控,造成建筑企业的综合素质比较低。 目前一些建筑企业或施工团队的施工资质不够或没有施工资格,由于没有单独承揽工程项目的资格,它们就会利用建筑市场监理的缺陷,依靠在有施工资质的建筑企业名下,由于可以获得经济效益,这些具有资质的企业对于这种做法是乐于接受的。 这样必定会造成其承揽的建筑工程的质量是没有保障的。 对于这种情况,有关执法部门要进行严厉查处,但是常常因取证较难,造成执行力度差。
三、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
(一) 切实加强建筑工程设计的质量管控意识
要想切实解决混凝土质量问题,必须切实加强建筑工程设 计的质量管控意识。首先, 设计人员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强化 质量控制意识,深刻认识到混凝土质量管控的重要作用,在设 计过程中时刻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其次,设计人员应当 深入了解建设方的实际需求,特别是混凝土结构、等级方面的 要求。在混凝土浇筑方面, 设计人员必须做好施工预案,充分 考虑施工荷载、温湿度等可能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尽量将其 对工程质量的影响降至最低, 避免产生严重后果。最后,对于 模型的选择,设计人员应当充分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结 构模型, 科学合理地控制混凝土强度等级, 确保强度达标。在 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还应重视混凝土刚度和构件挠度的验算 工作。
在具体施工环节,为确保混凝土达到要求的抗裂度,设计 人员必须充分考虑配筋率、钢筋直径等因素, 同时结合实际状况, 科学设计具体的保护层厚度,然后选择不同的设计模式。针对 部分薄弱环节及极易产生裂缝的位置,设计人员可以考虑配置 加强筋。设计人员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混凝土质量常见问题, 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规避措施。在图纸会审过 程中,设计单位必须充分结合实际,积极与建设方、施工方、 监理方进行有效沟通, 多方联手, 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设计方案。
(二)严格控制建筑工程混凝土的配比等因素
1.施工温度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全面考虑温度、湿度等 重要的环境因素,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例如在搅拌混凝 土时,为创造合适的温度, 确保搅拌有序进行, 施工人员可在 其中加入适量的水,以降低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在浇筑混凝土 时, 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厚度,特别是要让混凝土的 表面散热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施工人员可在混凝土中设置循环水 管,以起到降温作用;在冬天施工时,施工人员一定要做好相 应的保温工作, 避免温度应力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而生成裂缝。
2.混凝土密实度
施工人员一定要加强对混凝土振捣的监督,例如:在搅拌 混凝土的现场, 要均匀布置插点, 以便确定振捣顺序; 振捣时, 要保持 30cm 距离, 时间 15min ~ 30min, 以浮浆平整、不 沉落为标准, 切实增加混凝土的抗压力, 提升混凝土的密实度,
以免出现混凝土过振现象。在此期间,若水平钢筋下部出现水 分或空隙现象,施工人员必须立即进行二次振捣,二次振捣时 间间隔保持在 20min ~ 30min, 从而有效增强混凝土的握裹力, 提高其密实度和抗裂性。
3. 混凝土配合比
首先,在深刻领会建筑工程设计理念的前提下,施工人员 需要充分、细致地考量混凝土施工特征; 其次, 施工人员需要 科学选用原材料,详细记录施工现场取样的原材料参数并创建 档案;最后,监理部门应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核实和检查, 检 查合格后方能下达开工指令。
(三)强化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针对原材料做好质量控制,可谓十分重要,特别是要控制 好水泥的质量,从而进一步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沙是混凝 土的重要原料之一,其质量检查重点在于:含泥量是否符合标 准要求,有机质含量是否达标。拌和水和外加剂也是影响混凝 土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切忌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使用污水, 并且混凝土拌和水的使用标准随着混凝土品种的不同而不同; 在实际拌和过程中,要想有效提升混凝土的和易性,还必须添 加外加剂(比如减水剂等)。
(四) 强化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和验收工作
为了防止建筑工程出现质量通病,建筑企业需要做好质量 控制工作和验收工作。笔者认为,在施工前, 建筑企业一定要 将项目的具体要求、项目难度以及项目进度等参数加以明确, 结合具体工程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确保施工计划的 可行性和可靠性。
在正式施工时,建筑企业要结合具体施工方案,合理安排 施工工序,做好质量检测工作。另外, 施工人员还要做好混凝 土的养护工作,控制好温湿度,预防外界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并且采取相应的防护策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筑企业要严 格执行质量验收工作, 一方面要对质量控制资料进行审核把关, 检查其是否完整齐全、真实有效;另一方面应严格按照规程来进行验收,待验收合格后出具验收合格报告并签字确认。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