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学术AI: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以朝花夕拾为例

摘 要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整本书阅读已成为教育界的一项重大课题。尤其对于初中生来讲,教材中单篇选文的阅读不足以让学生完整地了解作者创作的整个背景,也不易于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基于初中学生的这种现状,教师要与教育界开展的整本书阅读理念保持一致,展开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索与指导。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整本书阅读的缘起、对象、现状和方法。第二部分则对整本书阅读的理论概念进行阐述。第三部分则以《朝花夕拾》为例探讨整本书阅读对于初中学生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第四部分具体来探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

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应从多个层面上来探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本文探讨了拟定阅读计划,根据不同文本选择不同批注方式,进行向深层阅读引领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笔者希望通过本篇文章引起现阶段的教师和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提高整本书阅读的能力和技巧,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更好地探索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帮助。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教学策略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quality education, the reading of the whole book has become a major topic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Especially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 single reading can no longer meet their needs for complete text information. The single reading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xtbook cannot give students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entire background of the author’s creation, nor can it allow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author’s feelings more deeply.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eachers should be consistent with the concept of reading the whole book carried out by the educational community, and carry out an exploration and advice on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reading the whole book.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The first part is an introduction, which mainly introduces the origin, object, current situation, and method of reading the whole book. The second part expounds the theoretical conceptual principles read throughout the book. The third part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reading the whole book “Chao Hua Xi Shi”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fourth part uses the book “Chao Hua Xi Shi”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reading the whole book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rough this articl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t this stage can pay attention to the reading of the whole book, so that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 reading ability and skills of the whole book, and also provide certain ideas and help for teachers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reading the whole book.

Key words: Read the whole book, “Picking Up flowers and flowers”, Teaching strategies

1 引 言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受重视。互联网快速发展,碎片化阅读越来越受欢迎,整本经典著作的阅读成为了一个难事。而在这样一个快餐式阅读的大环境下,对于学生来讲,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讲,整本著作的阅读显得尤为重要。不只是我国,其他国家也早已注意到这个问题,把整本书阅读抬高到法律高度的国家也不在少数。在阅读整本经典著作的人群中,学生是最大的一个群体,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整本经典著作阅读成为现在教育界的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笔者就阅读整本经典著作的教学策略展开探讨,希望借此能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一点思路。

1.1研究缘起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培养中小学生普遍的读书爱好,拓宽读书范围,扩大读书数量,培养读书品质。提倡少做题,多阅读,爱书,读善书,看整篇的书。”[1]这一课程标准,反映出了社会对中小学生多读书的殷切希望,同时也指出了整本书的阅读重点。

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大都趋向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存在着忽视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的倾向。所以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落实情况有待改进。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在整本书阅读的探究过程中扮演好推动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致力于制定整本书的阅读教学策略, 让学生在良好的阅读环境中,深入学习,自主探究。”[2]面对整本书阅读成为“空架子”的现象,笔者以《朝花夕拾》为例,期望通过对该书内容的深入研究来给当前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带来相应的策略帮助。

1.2研究对象

以整本书阅读作为研究对象。与普通的阅读不同,整本书阅读主要侧重阅读的“整体性”,包括内容的整合性和思想的整体性。从字面意思上来说,“整本书”阅读就是完整地读完一本书,其实不止于此。“整本书阅读”还可以是一个作家的不同著作,如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老舍的话剧《茶馆》。从一个作家不同的文学作品中来完整地认识作家,认识作家在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和思想变化。“整本书阅读”也可以是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形成的文集,如现代文学30年代同样描写土改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各含千秋。从这个意义上 说,“整本书阅读”不单单是字面上的阅读一本书的意思,它还包括多种形式的阅读。这些阅读形式对于初中生来讲都是非常有益的,不仅能够增加他们的阅读知识储备,而且有助于他们进行深入地阅读。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整本书阅读”在世界各国掀起热潮,而且国外学者对整本书阅读的研究已经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个方面,在理论上也较为成熟。美国教育部于1997年提出《美国阅读挑战》,号召各界以发展阅读教育为主。1998年10月,美国议会又批准了《卓越读书法案》,该法案打算以2亿6000万美金支持孩子们和父母的读书事 业。著名美籍教育家莫提默J.艾德勒在《如何读完一本书》(1940)上将读书过程分成了四大方面,分别为基本读书、检视书籍、分层阅读、专题阅读,为整本书阅读提供了大致的阅读方向。2001年,日本颁布了《儿童阅读活动推进法》,这等同于将儿童读书活动提高到了法律的重要层面上。

我国自古就有“读整本书”的观念,可以上溯至春秋时代。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到了“不读《诗》,不能 说”的读书思想。旧式教育中我国倡导学生阅读的童蒙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也是阅读整本书的体现。而现代“整本书阅读”思想实际上是叶圣陶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的。他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点》(1940)中,明确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基本含义:“读书方式,又因读书材料而有所不同。就分量上来说,单篇和全部的书都应当有差异,但单篇宜做细致分析,而全部的书却在得其大概意义。”在《论高中国文课堂的改订》(1942)一文中明确提出要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国文教科书编写思想,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与实用价值,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1.4研究方法和思路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为主。

文献研究法是一种收集、整理、分析现有文献的方法,以便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文章通过阅读和分析现有文献,明确了“整本书阅读”的发展历程,并根据国内外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对“整本书阅读”这一问题进行了反思。尤其是针对初中整本书阅读的现状,为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探索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当前初中语文阶段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案例分析法是对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整体的理解的一种科学的方法。本文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的探讨,以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为例,全面搜集了有关《朝花夕 拾》的现有文献资料,系统地整理了《朝花夕拾》的价值和意义,并与整本书阅读教学相联系。以《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为代表来探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2 整本书阅读理论阐释

整本书阅读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有许多学者对这个理念做出研究和解释。其实这不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早已有了“读整本书”的说法,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阅读的重视,这一理念又以一个更权威的定义出现在人们面前。

2.1整本书阅读

培养读书兴趣,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3]毋庸置疑,读书对于学好语文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而整本书阅读则是一种比较新颖的阅读方式。整本书阅读方式是基于现代中小学生的阅读现状提出的有效阅读方式。此概念一经提出,有赞扬,亦有质疑。现代中小学学生从小就经过传统的语文阅读模式的熏陶,而且现代中小学学生大都依仗着语文课本进行阅读,不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整本书阅读。这里,还需把整本书阅读与片段阅读或单片文章阅读区分开来。“整本书阅读的价值,是在与篇章阅读、片段阅读、碎片化阅读的比较中凸现出来的。”[4]所以,整本书阅读这一概念的提出并代表否定单篇阅读、碎片化阅读等阅读方式,而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更好、更有效、更能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阅读方式。

徐鹏在《整本书阅读:内涵,价值与挑战》(2017)中给整本书阅读下过这样的定义:“整本书阅读是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个人阅读的方法,围绕着整部经典作品,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进行对话”[5]。以此来看,整本书阅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整本书阅读的主体不单单是学生,还包括在阅读过程中起指导作用的老师,交流阅读心得的同伴以及书本背后的作者。

2.2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与整本书阅读还有一定的差别。首先,初中生处于阅读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而且相对于高中生来说,初中生面临的压力少,阅读时间也相对宽裕。其次,初中生的阅读理解力和阅读能力还处于上升期, 初中生的整本书阅读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更为重要的是教师需要在学生的这个初中阶段帮助初中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帮助他们筛选“营养价值高”的经典篇目,使他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文化的熏陶。就此来 看,初中语文阅读还涉及到教师对于“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一个教学策略的应用。“整本书阅读”概念的提出也给了教师一个大的难题。整本书阅读如何教?用什么方法教?诸如此类问题。如若教不好,则会干涉学生的阅 读;如若教对,则会对学生的阅读产生深刻的影响。以初中语文推荐的阅读篇目——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为 例,教师可以联系选入语文课本中的篇目来指导学生阅读。从而引领学生能够对选文的意义和价值有更深刻的认 识,也能够拓展学生对鲁迅先生其他文章写作风格的了解,乃至能够通过对《朝花夕拾》整本书的阅读加深对鲁迅这个作家的了解。

3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案例分析

为了推进整本书阅读的实施,初中语文课本中就提供了许多名著导读。有世界名著、中国经典著作,进行这些经典著作的整本书阅读,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有很大的帮助。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后名著导读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名著导读 《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名著导读 《海底两万里》
  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名著导读 《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
 名著导读 《傅雷家书》:选择性阅读
 八年级下册名著导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和做笔记
   九年级上册名著导读 《艾青诗选集》:如何读诗
 名著导读 《水浒传》:古典小说的阅读
   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名著导读 《简爱》:外国小说的阅读

以上表格是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的名著导读。根据这个表能够看出,初中的名著导读涉及面广,有写实的,有科普类的;有中国古典小说,也有世界名著。可见初中语文教育对于整本书阅读的重视程度。而且对于不同的名著导读也标注了不同的侧重点,这对教师的教学也提供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以鲁迅先生的作品《朝花夕拾》为例论述整部书阅读学习的方法,并期望能够对整本书阅读与教学上带来一些的帮助。

3.1《朝花夕拾》的文章解读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对自己童年和少年的追忆之作。《朝花夕拾》描绘了从清末到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人情画和民俗画。《朝花夕拾》虽然是一部追忆性的散文,却具有强烈的现实斗争精神和深厚的思想性,其中包含了作家对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的剖析。

《朝花夕拾》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和批判意识。其中《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丑恶和残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则对封建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进行鞭挞,指责了它们对儿童活泼可爱的天性的束缚、压制和摧残;《无常》一文采用了《聊斋志异》的讽刺笔法,揭露了人世间没有公正的裁判, 对那些打着“公理”、“正义”名义的“正人君子”进行嘲讽;《父亲的病》中对那些敲诈勒索、草营人命的江湖郎中进行了强烈的抨击;《琐记》中描绘了洋务学业内的“乌烟瘴气”;《藤野先生》则将那些愚昧无知的清国留学生形象刻画地淋漓尽致。

《朝花夕拾》是鲁迅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写照,体现了他人格塑造和思想塑造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情深意切。《阿长与<山海经>》中描述了长妈妈的勤劳、质朴以及对小鲁迅的关怀。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深切地表达了鲁迅对她的悼念之情。另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那个方正、严肃的寿镜吾老先生也让鲁迅难以忘怀。而《藤野先生》中那个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让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他对我的殷切期望和不厌其烦的教导,小而言之,是为了中国;大而言之,是为了学术。他的品格在我心中是很了不起的,尽管他的名字并不为人所知。”[6]这一段话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除此之外,作品中还始终贯穿着一个人物形象——“我”。《狗·猫·鼠》中有一个陶醉于“老鼠成亲”的充满童趣的“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个捉蟋蟀、捕鸟的顽皮好动的“我”,敢于提出“怪哉”为何物的“我”;《五猖会》中有对“背不出,不准去看会”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教育不满和反抗的“我”;而在《藤野先生》、《范爱农》、《琐记》中,则有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爱国青年的“我”。文集虽然记叙了作者若干不同生活片断,但各篇联系起来看,“我”从充满童心的孩童时代,到身受封建教育对心灵的迫害而萌发叛逆的思 想,离家去异地走异路,成为爱国青年和革命民主主义者,这中间的思想变化、生活方向、兴趣性格,历历可见。

3.2《朝花夕拾》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中的教学价值

鲁迅的《朝花夕拾》为当代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该本书较为完整地记录了鲁迅先生早期的生活和思 想,是研究鲁迅先生的一份重要文献材料。《朝花夕拾》之所以能入选国家七年级上册的名著导读,是因为其具有可读性,在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能力方面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

3.2.1文学价值

《朝花夕拾》是一部文学作品。文学的价值是由文学的品质决定的,它的本质是艺术的。《朝花夕拾》较为全面地记载了鲁迅自幼至少年的人生历程,对晚明早期的生活图景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这是中国当代散文的一部经典之作。

《朝花夕拾》共收入了回忆性散文10篇,分别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这些是鲁迅“想从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题材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是鲁迅对过去的回忆:对家猫的憎恨的原因、对养隐鼠的惊奇、对长妈妈的感情、对《二十四孝图》的伦理的质疑、对封建父母专横的反抗、对无常“大戏”的偏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热爱、刻画了江湖医生对父亲的影响、对离乡异地求学从而接触到《天演论》的惊喜、对藤野先生的思念、回国后对辛亥革命的失望、对朋友范爱农的去世的悲伤等等。

从童年的回忆、对人生的思考、对家乡的风土人情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家乡的思念。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童年时期的生活场景,少年鲁迅的爱国情感以及这种爱国情感成长的环境。这并非普通的个人化的自传,而是鲁迅用一种强烈的感情、一种尖锐讽刺的语言叙述着的、充满生命和战争气息的回忆。

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社会日益解体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人民心理特征;我们还可以看到“百日维新”的衰弱和“学堂生活”的混乱。对于鲁迅而言,革命者的失败,特别是辛亥革命的失败尤其刻骨铭心。

3.2.2教育价值

“近世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这是柳亚子先生对鲁迅的评价。在《朝花夕 拾》的许多文章中都体现出对于儿童教育的探讨。如《二十四孝图》描写的是对儿童读物题材的严厉批判。儿童读物是儿童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二十世纪20、30年代,中国出现了为数不多的新式儿童读物,而民间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传统书籍。这些传统的儿童读物中含有大量的封建思想,它们的形态、特点大都与儿童的心理特点相违 背。鲁迅对这一问题的强烈批判,主要表现在《二十四孝图》中对“孝道”的反思和批判。

鲁迅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首先要做到尊重儿童的天性,关注儿童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在《五猖 会》这篇文章中,鲁迅写到小时候很喜欢去五猖会,因为在那里有许多稀奇古怪的、十分有趣的东西。但是,严格的父亲要求他背熟《鉴略》,否则不许出门。这是鲁迅童年时的一种悲哀。虽然背得很好,可是对五猖会的兴趣却少了一半,这对童年鲁迅的幼小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鲁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玩是孩子的本性,家长不能把它掐灭。

《朝花夕拾》中的许多文章都从现代人的思想以及现代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探讨新型儿童的教育。

3.2.3审美价值

《朝花夕拾》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朝花夕拾》将议论、记叙、抒情与描写有机结合起来,使该本书具有较高的艺术魅力。作品经常摄取人生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描绘出角色的神韵,写事则描绘出事情的实质。如《无常》这篇文章,在无常也有妻子与儿女的事实中,作家既写了无常富有人情味的特性,也恰到好处地嘲讽了现实生活中一个虚假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鲁迅还进行了视角的转换,分别从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来描述议论。鲁迅在《朝花夕拾》中,以天真的眼光和懵懂的心来体味传统文化,以儿童的眼光来感知故乡。百草园是“我”儿时唯一的乐园,在这里孩子们任性而为;在沉闷乏味的三味书屋中,先生不愿回答“怪哉”,“我”才知道学生是不该问这事的;好不容易盼到了“五猖会”, 在临行前父亲又要让“我”背《鉴略》;《二十四孝图》的故事不仅将“我”的全部“痴心妄想”摧毁,而且“连作孝子的计划也完全绝望了”。在此,鲁迅以少年时代的潜意识直觉(包含爱与叛逆),以一颗“天真、自由”的心灵去审视、评价自己和这个世界。鲁迅在以孩子的角度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并以成年人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童年经历。所以本文既以孩子的价值观念来看待这个世界,也用成年人的眼光来评价这个世界。

鲁迅很好地运用了时间这个要素,他在成人和孩子的世界里来回穿梭,将过去和现在、童年和成人结合起来, 并从过往的材料中获得了创作的灵感;同时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到了对过往的补充,使其在叙述方法上呈现出《朝花夕拾》的双重意蕴。

此外,作者在批判和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也多采用反讽的方式。看似平静地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实际上却是反唇相讥,隐含着一种“言在此处,意在彼”的精妙讽刺。就像《父亲的病》中,作者只是对医生的医术描述地很详细,没有直接的批评,但是却充满了作者的愤怒和嘲讽。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ttsai.com.cn/news/3764.html

滚动至顶部